我以我血薦軒轅

我以我血薦軒轅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底,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上請願時,高掛的一條橫布口號。
當時的說法是︰很多人覺得,靜坐請願大概無濟於事;假如最終流血避免不了,那就用鮮血來喚醒國魂吧。他們的策略,是成功是失敗?從長線來看,成敗還是未知數;從短線來看,他們是失敗了。並沒有做到孫中山先生大半個世紀前呼籲的︰「喚起民眾」。剛相反,慘劇發生後,是萬馬齊瘖的局面。
喚醒的,倒是東歐各國的國魂。「蘇東波」出現時,一句口號是NoMoreBeijing!當時掌羅馬尼亞生殺大權的,是獨裁者壽西斯古。人民到首都的布加勒斯特廣場集會示威,他下令開槍,並要直升機在上空向群眾掃射。國防部長抗命,他就革了部長的職,然後幹掉。他想不到的是,人民受創後,第二天仍冒死到廣場聚集。結果呢?是他老人家給抓起來,槍決了。不久,「東歐」成了歷史名詞。
國情不同。當然。
如果事情發生在今天,會怎樣?這個「如果」太大了,沒有人敢說。也許,握權的,是另一種頭腦了,你會說。也許,資訊再不像十多年前了。也許,「國情」畢竟是不同了。也許。但站在當時當地,學生的做法,就是錯了?且看看,他們有多少選擇。
首先,人人同意,他們不要革命,不要用暴力改變現狀。民運人士到海外後,仍堅持這立場。當初,他們跟官方有了「對話」,無功而回。固然可以拍拍屁股,一聲哨子鳥獸散。在當時情況下,相信沒有人會這樣做。他們可以選擇「長期鬥爭」︰先回校好好念書,各自用辦法散播民主理念和信息,和官方玩捉迷藏。二十年後再來。不過,那就不是一場運動了。剩下來的,除了堅持,有了流血的心理準備(其實工人犧牲掉性命的人數,比學生更多),還有甚麼更切實可行的?他們的作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支持,還有海外各地的。並沒有聽到,很多來自不同的海內外聲音,說他們笨。

………※………※………
我們的媒體,用字總愛誇張。台灣甚麼人到大陸訪問,不是震撼,就是旋風;不是傳奇,就是創造歷史。有一天,馬英九腳踏神州,不知道又要怎樣吹了。
李敖到北大演講,報道大家都看到。又接受訪問。十六年前,學生到廣場靜坐前,並沒有先訪問李敖。不然的話,他們可能沒那麼「笨」。他們沒有機會先向李敖請益,不知道怎樣「學乖」了,不那麼愚蠢,逼人家開槍。「我們有更聰明的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
叫出「血薦軒轅」的口號,當然不聰明。但起碼,很多人還明白,甚麼叫「臨危毋苟安、臨難毋苟免」。當時的不聰明,也許成就了日後的理想。再說,李敖助彭明敏出走,明知警備部不會罷休,還是做了。結果當然坐牢。為甚麼那麼笨?明知坐牢還去以身試法?怎麼不聰明一點?不是說過︰蔣介石要把我除掉,易如反掌?你不是冒了流血的險,去成就你覺得要做的事?為甚麼李敖當年的作法,叫爭取自由︱︱在白色恐怖下抗爭;北京學生的作法,就不可以叫爭取民主︱︱在紅色恐怖下抗爭?為甚麼李敖可以做「小老虎」,學生就不可以了?就說是愚蠢吧,不也是其愚可悲,其誠可嘉,其情可憫?難道只用真子彈,不用膠子彈,只用坦克車,不用噴水車,才叫聰明?
六十年代末,我們都讀「文星」的書。《媽離不了你》。《傳統下的獨白》。李敖的書。佩服他的勇氣。像司馬長風說的,他是個敢「捋龍鬚的人」。捋龍鬚,風險很大。不冒風險,怎樣降龍?
傲骨,應該要有。傲氣,最好沒有。
讀李敖言論,傲氣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