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達社會的兒童思想愈來愈早熟,他們腦子裏所想的,往往超越成人的思想框架。精神科醫生陳世賢表示,思想早熟的青少年,「十三、四歲已經會諗好多事」,若家庭氣氛欠缺和諧,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近年有些抑鬱症個案,患者竟只有十二歲;他提醒家長應聆聽子女的想法,留意他們的情緒及行為有否突然轉變,以便及早治療。 記者:梁洵瑜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公眾關注委員會主席陳世賢醫生說,本港並未有獨立的青少年精神病統計數字,但近年市民對青少年情緒病關注增多,對服務需求有增無減;而青少年的精神問題,以行為及情緒障礙,如焦慮症較為常見,其次是輕度的精神病及情緒病等。
與後天環境有關
陳世賢指出,青少年情緒問題多與後天環境有關,出現情緒病者年齡愈小,與家庭問題關係愈大,例如家庭氣氛不和,或家長過份重視子女學業,令孩子壓力太大等,加上現今孩子思想早熟,「諗好多古靈精怪嘅嘢」,思想早熟,父母若抱持上一代的想法,未必能與孩子溝通。
在過去,抑鬱症很少發生在十六歲以下的青少年身上,但近年的抑鬱症個案中,患者最年幼的只有十二歲。陳世賢曾治療一名十二歲的孩子,家庭氣氛惡劣,雖然孩子很聰明,但卻非常「感懷身世」,老是擔心很多事情,超乎一名十二歲學生所想。
早熟的孩子往往會想「點解人哋有乜,我就乜都冇」,又會擔心家中的經濟狀況,部份更會想「不如自己早點出來工作」等等,所以父母應多與子女溝通,聆聽他們的想法。
此外,家長過份緊張子女學業,也會增添他們的壓力,尤其中產家庭,孩子在物質上相當豐足,但家長太注重子女學業成績,令子女無時間發展興趣,甚至有孩子一到試場就哭起來,怕返學。陳世賢提醒家長,應因材施教,避免在學業上「迫得太緊」。
舉辦精神健康月
他指出,若青少年時期曾出現情緒病,成長後出現精神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但青少年的情緒病一般都可以透過心理或藥物治療,康復機會很大。若子女行為及情緒出現突然轉變,如變得暴躁、怪異、成績暴跌、滿臉愁容、連續兩周沒有胃口、失眠等,應及早尋求治療。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在本月起舉辦的精神健康月,以青少年精神健康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