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要得到發展,政府便要大量投資基礎建設,而基建的發展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
在過去數年,中國的財政已經是赤字預算,但赤字是不能無止境的,總有一天赤字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下一代便可能要付上更多的稅款。
要解決赤字的問題,可以是降低政府開支,又或者賣出國有資產,而國家所擁有的國企股股權,便是可以出售資產之一。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國家根本不需持有太多的公司股權。要有控制性股權的話,只要擁百分之五十一股權便可以了。但過去中國股市因為仍在發展階段,所以把股份分為「流通股」及「非流通股」,政府所擁有的,便是那些不能在公開市場買賣的非流通股。
股市與經濟呈背馳
非流通股出現的原意,是減少股份在市場流通的數目,希望股價能夠做好些,吸引投資者購買股票。但中國股市有一個很特別之處,就是經濟增長與股市表現經常呈背馳。
中國過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長,都能維持在7-8%以上,但觀乎中國股市的表現,卻未如理想。有些分析員曾作了統計,過去15年,投資中國股市的投資者,普遍都是虧蝕的多。
要改革中國的股市,其中一個要點,就是要解決非流通股份問題,於是便有股權分置方案,把這些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過去的數個月,內地便作出兩次的股權分置的試點,部份A股被選擇用來試驗,而結果證明,方案是有效的。
不過對於西方的投資者而言,其方案有些奇怪。其中包括向現有A股股東送股(把部份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再送給現有股東)。
憂慮國有資產流失
原則上,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權益相同,把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之後,股份數量不會增多,每股盈利又不會下降,為何要向流通股(A股)股東送股?有人更會認為,這是國有資產流失的例子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