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發展(097)今年的表現,是有波幅無升幅,對於中長線持有者來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股份。
截至6月止年度,恒發盈利是35億元,增長65%,於扣除重估物業增值的貢獻後,實際盈利22.17億元,仍增21.5%,每股盈利78.4仙,中期息13仙,末期息15仙,全年股息28仙,增加22%,派息比率35.5%,是較低水平,由於恒發投資於各聯號的現金收入,只限於股息,因而要求不能太高,從另一角度看,恒發累積現金愈來愈多,派息比率較低,並不是資金問題。
說業績,其實恒發去年增長應為27%,原因是上年業績包括若干非經常性盈利,包括出售基建權益及撥回物業減值準備。
恒發的各項盈利來源,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以來自中華煤氣(003)的貢獻至為主要,特別是今明兩年,中煤參與發展的嘉亨灣及翔龍灣兩個地產項目,將獲厚利,而且成為顯著的增長來源,恒發雖無直接參與物業發展,但亦間接受惠於樓市向好。
恒發持有淨現金25.37億元,手頭並無較大發展計劃,去年的資本承擔只是2100萬元,但去年9月,聯同控股公司簽訂100億元銀團貸款合約,雖說是融資安排,可能偏於控股公司用途,但若無需要,何必涉及恒發?該貸款合約為5年及7年期各半,雖然至今恒發仍未有任何發展計劃(私有化恒基數碼僅負擔資金2.5億元),貸款合約年期長,有相當靈活性。
或有策略性重組
自恒地(012)私有化恒發失敗後,目標轉移至恒中,已成功私有化,正在私有化恒基數碼中,顯然是集團重組的計劃,恒發持有中煤股權,因市值龐大,難以重組,而持有香港小輪(050)及美麗華(071)股權,兩者業務較多,則存在重組可能,以發揮協同效益,例如恒發、美麗華及香港小輪均有酒店,後兩者均有旅遊業務等,都是同類業務,這是隨手的例子,若僅限於此等業務,恒發手頭資金亦可應付有餘,不必參與融資安排。
從迹象看,既未能私有化恒發,則恒發集團系內各公司業務的重叠,有重組必要,亦可能不甘於恒發保持現狀,或有相當發展,因此,恒發的股價表現雖形同雞肋,但以折讓持有中煤的心態持有,遲早也有表現,恒發現價11.05元,PE不過14倍而已。
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