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官地拍賣成績理想,日進百億,政府自然滿意,分析員的看法現分歧,有說成交價反映樓市前景佳,亦有說成交價太高,是不祥之兆,但整體而言,仍是看好樓市前景者較多。也許較客觀的指標在於業主及買家的普遍看法,不少正放盤的業主封盤、反價或加價,買家雖未必大舉追貨,但對於業主有較佳的議價能力卻是不能不接受的,如無意外,短時間內樓宇成交會因買賣雙方拉鋸而難以大幅增加,但睇樓量上升將是必然發展。
拍地成交價反映未來的物業「成本價」,而非「市價」,故不宜把拍地成交價直接與現時的樓價相比,到時的市價只能按到時的市況制訂,那是一個市場接受的價格,否則,樓是會滯銷的,然「麵粉」與「麵包」始終會惹一聯想,而兩者之間亦存在一種必然互相影響的關係,故買賣雙方參考「未來價」以作「現市價」之釐訂,則絕對是必然而合理的行為,只是由於未來的市場會有變數,故業主反價的幅度往往遠低於拍地價所反映的「現價與拍地價」的差異。
要樓價追貼拍地價,必須一些客觀條件配合,一些是實質的,一些是心理的,而個別因素既有實質作用,也有心理影響,利率便是這樣一個因素。
維持現機制利好樓市
筆者過去已不只一次解釋過「價格」與「有效供求」的關係。只看好樓價上升,沒有資金買樓,又或不能應付定期供款,則「看好」不等於需求,對樓價沒有推動作用,現時很多人看好樓市,亦有能力置業,但近期樓市價穩成交靜,便是一些準買家憂慮利率不斷攀升,會削弱供樓能力及持貨能力,故而觀望,故而等。拍地成績理想沒有即時刺激樓價急升及成交大增,便是因為「利率上升的憂慮」並未消除,拍地成績並未把人們的貪念催化至足以抵銷利率上升憂慮的階段,然這並不代表這股潛在的購買力不會因時而變,突然間成為推高樓價的動力。
加息周期看似快將結束,但亦有很多人不同意這看法,無論如何,這是操於美國之手,香港只能處於被動位置。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明年2月便會離任,美國加息周期是否完結,最遲會於明年首季便會清楚。然而,供應面亦是影響樓價的重要因素。自政府改弦更張,把「八萬五」政策的負面影響消除,短時間內負資產一族大致消失,經濟亦逐步復甦,多賣兩年地,甚至財赤也可一掃而空。堅守「按市價賣地」原則,對整體社會利益明顯,只要政府堅定不移地維持現行機制,投資者不憂慮會「搖擺不定政策」的不明朗因素,香港樓市前景怎會不好?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