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和平獎「全球千名婦女」名單<br>九港婦團體角逐諾貝爾

入選和平獎「全球千名婦女」名單
九港婦團體角逐諾貝爾

【本報訊】她們名不見經傳,曝光率加起來不及一位二三線女星;她們財產匱乏,加起來也不及一個ball場名媛。一群默默耕耘於基層的香港女人,入選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得獎者本周五揭曉。事實上,她們已經活出真善美,得獎與否已不重要了。 記者:蔡元貴

今屆諾貝爾和平獎將於本周五(本月七日)公布,候選人當中,其中一個候選人是一份「全球千名婦女」名單,當中包括九名香港婦女及團體。她們都是基層工作的小婦人,有些服務宗教團體,有些為性工作者謀福利,還有兩個婦女組織。其中大澳鬥士黃惠琼與民運召集人胡露茜,在和平獎揭盅前跟記者一起重踏她們的和平抗爭之路。

大澳村姑感動港人

黃惠琼的經典事迹,就是一九九三年被喻為愚公移山的搶修大澳大壆的行動。全長八百呎的大壆原名護鹽圍,是一條抵擋海浪的防波堤。七十年代,政府不再撥款維修,大壆日久失修。一九八三年,颱風愛倫蹂躪香港,大壆被沖開幾處決口,防波作用大減。
眼見昔日遊客居民坐看日落的歷史遺迹瀕臨消失,黃惠琼於一九九三年發起搶修大壆,六百名市民、街坊和學生一起擔沙堵海,一塊石一塊石的重建大壆,奈何當年多次颱風襲港,加上鄉事派的反對,愚公移山工程最終被迫停工,但事件感動了香港人,政府最終應承重建大壆,工程剛於今年落成。
「好多人話我係儍婆,對於過去做嘅事,我無怨無悔。」這位「儍婆」成長於大澳,在調景嶺中學讀完中三就沒有錢讀下去,由學生變做工廠妹。「大家接唔接受我呢個師奶都好,大澳係我生活四十幾年嘅地方,係我深愛嘅家鄉,我有責任保護呢個家園。」黃惠琼說,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有如十大勁歌金曲,相當有趣,「我覺得,和平就係生命活出真善美。」

爭取和平必須抗爭

黃惠琼是社區運動急先鋒,另一位獲提名的香港女士胡露茜則是全港民運的召集人。由她和一眾民運人士組成的民間人權陣線,發起了波瀾壯闊的7.1大遊行。五十四歲的胡露茜出身於基督教家庭,自幼就有一種付出與關心的使命感。
不是戰亂地區的人民才需要和平,胡露茜說,香港沒有戰爭,但市民都活在一種看不見的暴力當中,「好似23條立法,就係一種利用法律桎梏自由嘅暴力,公民必須抗爭,先能夠爭取和平。」胡露茜說,和平是一種過程,是對人權、公義、環境的關懷,對暴力的抗爭。

李清詞

廖銀鳳

黃惠琼

胡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