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互聯網業好像一片好景,繼百度在美國上市後,阿里巴巴併購了雅虎中國,在在顯示了這個行業商機處處,充滿活力。可惜,在政治敏感和言論控制的大前提下,中國政府做了完全不應該做的事,開了互聯網業發展的倒車。
言論管制 增添兩項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信息產業部日前聯合公布有關《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內容包括訂下網站刊載內容的11個「言論禁區」,在既有的9項管制中加入了新的兩項:禁止煽動非法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和禁止以非法民間組織名義活動。
不單如此,《規定》更明確禁止外資參與新聞網站的經營,此規定可能已經與中國入世貿的承諾相違背;更甚者,就算外資媒體企業只是與內地網站合作,亦需通過國務院新聞辦的安全評估。所謂「安全評估」,天知道是甚麼?外商做生意要冒些政策風險,還可以說得過,文化、學術和宗教組織又如何與中國媒體打交道?
從《規定》的內容推斷,中國政府害怕的不單只是政治敏感的言論,最重要是互聯網的組織和集結人民的力量;只要有人在網站上刊登公告,就可以一呼百應,如果矛頭直接指向政府,可能會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政府當然對此憂心忡忡,這可能正是新規定出台的底蘊。
外商投資 言聽計從
近日,內地電視節目「超級女聲」激發一場「前期的民主實驗」,正刺中有關方面的要害;群眾透過手機表態,顯示中國社會潛在的強大動力,人民可以透過媒體將「議論」轉化成為「行動」,正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也是科技帶動思想解放的明證。
當然有人會說,外商只是做生意,犯不著與政府為敵,政府要搞言論管制,那麼外資便入鄉隨俗,跟中國的「法律」辦事。
那麼微軟和雅虎等的處理手法──人家要你將用戶資料和電郵內容和盤托出,便照跟如儀,管它甚麼言論自由和個人私隱。問題是,在地雷處處防不勝防的地方徘徊,總有觸雷的時候,外商可以玩得多久?記得當年中國電訊業搞出來的怪胎「中中外」企業嗎?外商開始時還不是啞忍,最後還是拆夥終場,外商還沒有學個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