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北訪廣東,自稱「破冰之旅」,在中國政府眼中,卻是「統戰招安之旅」。對於普選和平反六四,中方早有備以迎,雙方自說自話,並無「突破」,反而向民主派顯示「經濟建設成就」,民主派的議員更像兒童走進了迪士尼樂園,目瞪口呆,「嘩嘩」驚羨不已,不但不斷拍照,也大發思鄉得償所願的文藝感情,可見統戰的心理效應初步奏效。
中方向民主派炫耀「經濟建設成就」,希望把「交流」局限在經濟的討論,以此為第一步,搶先設定議題。所謂「破冰之旅」,中方對民主派的甚麼普選和平反六四全無興趣,只想反過來藉「溝通」融化民主派一貫的政治訴求,使之臣服於「和諧社會」的主題之下,令民主派回港之後,即使還是一個「反對黨」,其性質和訴求,亦將與民建聯、自由黨、工聯會一致,偶爾可以「小罵」,「中共」干預時則劃一歸隊而「大幫忙」。
因此中方很高明地把民主派北訪的議程定死在經濟,講解廣東經濟形勢,願意聽從任何關於改善中港經濟的意見。中方看死了民主派,除了硬繃繃地要求平反六四,爭取普選,沒有足夠的謀略藉經濟議題提出富有創意的政治訴求。
在國際外交舞台之上,高手過招,不必硬生生地辯論甚麼叫民主自由,而可以從經濟建設打開缺口。一九五九年七月,美國副總統尼克遜訪問莫斯科,為美國在莫斯科召開的一個工業展覽會主持揭幕。蘇共主席赫魯曉夫陪同尼克遜參觀展覽會。展覽會以經濟建設為主題,但雙方的對話卻充滿外交的機鋒,友善之中,寸步不讓。蘇聯是第一個在太空建立太空站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把狗送進太空軌道的國家,太空工業當時領先於美國。尼克遜說:「在太空事業之中,你們有很好的火箭推動器,可能比我們成功,但我們在許多方面卻勝過你們,例如我們能造出彩色電視。」
赫魯曉夫說:「不對,這一樣我們也有,其他的技術,我們比你們還行。」尼克遜苦笑:「看來你的性格從來不認輸。」赫魯曉夫說:「我只是永不言放棄。」
尼克遜打開了一座彩色電視機,說:「有了電視,還要有畫面。讓我們的通訊更加發達吧,譬如說,美國人可以在彩色電視上看到更多你的演說,你們也在電視上更多地看到我們。在美國,總書記的言論,我們的傳媒沒有一天是不能報道的。如果你說出了一句話,又不想美國的傳媒報道,最好就不要說,因為你每一句話,在電視上都能譯成英語。」
赫魯曉夫反駁:「我有點懷疑,我想你保證,我跟你說的每一句話,美國人都聽得到。」尼克遜伸出手來,與赫魯曉夫相握,說他一定能保證。然後,兩人走到一座模型廚房。尼克遜說,在加州的許多家庭,這是常見的一種廚房,尼克遜指着一架內嵌牆壁的洗衣機。赫魯曉夫說:「洗衣機嗎?我們蘇聯也有。」
尼克遜說:「這是最新的一種,為了方便家庭主婦,我們的設計是盡量讓主婦使用得舒適。連同這座廚房的房屋,一萬四千美元就買得到。我國的鋼鐵工人正在罷工,但鋼鐵工人能負擔得起這座房子。他們時薪三美元,這座房子可以分期付款,每月只付一百美金,供二十五年到三十年。」
赫魯曉夫不服氣:「蘇聯也有鋼鐵工人,我們的農民也可以花一萬四千美元買一所房子。你們美國的房子不耐用,最多只能住二十年吧,不然,房地產商為甚麼不斷有那麼多新房子推出呢?」
尼克遜解釋,美國房子的耐用期不止二十年之短,而且許多人會不斷換新房子,那就是自由經濟。這時,赫魯曉夫想起差利《摩登時代》窮工人在工廠裏被下令試用一部自動進食機的情節,告訴尼克遜:「你們不是有一種自動進食機嗎?把食物送進嘴巴,然後推掃下去?你這個展覽會,有許多事情都很新鮮,但在生活中卻不需要,只不過是小把戲吧,有甚麼用呢?我們俄國人有一句笑話:如果捉到床上的一隻木蝨子,想殺死牠,是不是要把開水灌進蝨子的耳朵裏呢?」
尼克遜說:「美國人也有一種說法:殺一隻蒼蠅,最好灌牠喝威士忌,但我們不會那樣浪費威士忌的。我不想跟總書記鬥嘴,他明白我的意思。」
赫魯曉夫正色說:「蘇聯人的現實,並不是你們美國人想像的那樣。你以為蘇聯人全是鄉下佬吧,其實蘇聯人生下來就有房子住。生為蘇聯人,就能分配到房子。在美國,沒有錢,只能露宿街頭,然而總統先生卻認為蘇聯人是共產黨的奴隸。」
這段對話,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KitchenDebate),是美蘇冷戰時期一首小插曲。尼克遜和赫魯曉夫誰也沒有說服對方,話題從經濟開始,在國際傳媒記者面前,尼克遜不必向赫魯曉夫直銷「人權」和「民主」,而是藉一具電視機展品和一個廚房的模型含蓄地探討了兩種政治制度的優劣。
中國政府請民主派北訪,看見科技中心和汽車工廠,何須「嘩嘩嘩」地以甚麼大鄉里而自嘲?十多年來,他們無法目睹中國的建設進步,不是他們的錯,然而高速度的經濟建設,如果沒有政治體制的現代化,這一切有何意義?正如尼克遜對赫魯曉夫談論彩色電視機:有了彩色顯像管,播映甚麼內容?就在民主派北訪的同時,台灣的一個名嘴在北大演講,他發表的許多「刺激性」的辭句和所謂「敏感內容」,不也是一律刪除嗎?尼克遜說:「有了電視,還要有畫面」,有了洗衣機,還要有一份人性的關懷。普通的鋼鐵工人三美元時薪,可以享用一座現代化的樓房,在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建設」,從電腦到汽車,廉價勞工的時薪若干?能不能自己也享受「現代化」的成果?如果不可以,又向何處申訴,原因又是甚麼?
民主派北訪,與中國官員「對話」,雙方本來可以為香港人帶來有點歷史意義的內容,但都交了白卷,此所以尼克遜和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成為國際政治學的一個不會磨滅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