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一個新興的迷信,名叫「第一桶金」。
誰誰賺了第一桶金,他怎樣賺這第一桶金,他得到第一桶金的時候才只有二十八歲。第一桶金,一度成為中環人午膳時嘴巴Click得最多的一個名詞。
為美國的廉價市場管理學流行書所害,美國人先流行所謂第一桶金,這個名詞漸漸傳來鸚鵡學舌的遠東。首先是香港,然後是深圳、上海和北京,許多掘到第一桶金的人,多滾泡兩下子就成為上市公司主席和億萬富豪,向記者誇誇而談,他早年是如何掘到這第一桶金。
然而,人家美國的制度健全,規則公正,尊重知識產權,有創作和言論自由的環境。那邊的人,第一桶金往往憑藉天才和觸覺,當然有一點點投機,但本領是主要的。微軟的蓋茨、數碼卡通巨富SteveJobs,還有二十八歲拍了一部《大白鯊》的史提芬史匹堡。第一桶金,不是靠所謂的做Deal,空手白刃地你哄我、我唬你的種金術,而是金子與才華一併發光。
甚麼叫第一桶金?並不是夥拍了江澤民的兒子或李鵬的女兒,跟高幹某某進出宴膳、替哪一位北京高官的夫人進出巴黎倫敦挽了三個月的名牌貨袋,然後在她的手指縫間,近水樓台地得到一紙改變你一生命運的雲南鐵砂礦專營權的批文。
用這樣的辦法,圈了一塊礦地,霸了一個專利權,或者剽竊了一片森林和國土——此所以所謂的中國貿易是如此吸引人,只要渾身塗上一層油,勇猛的擠進去,辨認權力的目標,準備一副一夜裝得下十瓶茅台的腸胃,夜總會加唱K都成為專家,加上一面心中詛咒一面陪笑臉的超凡耐性,就不難找到所謂第一桶金。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對於一個大學畢業生,這樣的第一桶金,不是你賺的,也不是你能掘得到的,即使肯陪上尊嚴和時間,總之,這種第一桶金與閣下無緣。因此不要被這個名詞擾亂心志,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左一句卡內基,右一句《心性的弱點》,天天上PageOne找放在近門口的暢銷英文書,翻查一門學問,叫如何掘得第一桶金。
因為這個名詞來自美國,十九世紀的淘金年代,那時的牛仔和拓荒人,即使做夢,還是要涉山渡水地辛苦尋找。一個叫ElDorado的神奇黃金國,不是泡沫,不靠吹水,第一桶,留給有毅力肯苦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