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在經濟發展有如日上中天之際,省委書記坦露他的危機感;畢爾包在社會深陷絕境之時以破釜沉舟之心發奮圖強;香港人今日也危機,也有自救的決心和力量嗎?看得通如何殺出一條血路嗎?
畢爾包的副市長對我們說,當時需要的是領導精神和力量,政府要團結一致,負起責任,不但只畢爾包市政府,還有省政府和巴斯克自治區政府三層架構的團結,因為要付出勇氣,承擔風險,要運用龐大資源,要人民暫時刻苦,面對強大的壓力,沒有團結的力量是不成的;不但只執政黨,還要所有的政黨、團體都願意同心協力。我們問他,要團結那麼多個不同派別,有甚麼秘訣?他的回答很簡單:當時人人都看到畢爾包面臨絕境,不團結就沒有救了。執政黨押上了自己的政治存亡:如果做錯了,人民就會轟他們下台。
不但如此,政府還成立了廣納意見、營造共識的低調機構,讓私人機構及民間組織能有系統地參與及發揮作用。人民開始看到有成果,知道我們走對了路,就會回心轉意,反過來支持我們了,他說。
省委書記的目光是銳利的;他看對了問題,但他沒有說到廣東省會如何突破。這個問題並不簡單。耶魯大學金融經濟教授陳志武最近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中國製造業已發展至頂點了,要突破就要轉型為服務行業經濟,而要成功,首先就要突破資訊自由的限制。那麼香港是不是在這方面佔了優勢?表面上,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一切現時的優勢都毫無意義,如果我們缺乏危機感,看不到香港已危在旦夕,因為那樣我們就不會痛下決心,坐下來看清前路,找出應採取的策略,令香港再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