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司梨」、「惱腰時」,這些看似無意義的話,其實是三十年代香港等地廣東人對洋人表達不滿的「廣東英語」,於粵港澳合辦的「東西滙流──粵港澳文物大展」展出古舊英漢字典,是以中文注的英語讀音和注解,司梨是Silly(無想像)、惱腰時是Nouse(冇中用),其他展品如極少展出的天主子民之母銅版油畫、漢化阿拉伯人的墓碑等。 記者:翁煜雄
東西滙流──粵港澳文物大展由今日起至明年初,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介紹粵港澳過去二千年在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及東西文化交流的角色。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說,當年廣東人為與洋人經商而學英語,但英語程度有限,如展出的一九三○年英漢字典般,在英文字注有中文解釋外,更有中文注音,如英語Itissnowing(落雪)是「咽,衣時,時惱螢」;英語Loading(船落貨)是「老定」;英語Toobad(確係弊)是「吐叭」等。展覽以此設計遊戲讓參觀者配對,如「鴨部」即apple、「戚近」是chicken。
罕見聖母版畫
他說,一八九一年清代的蒲氏家族墓碑,屬阿拉伯人家族所有,因宋代已到中國的阿拉伯人當時已漢化,取了「蒲」姓,墓碑所述的更有漢化別號「柏庭」。
由澳門教區借出的天主子民之母銅版油畫是教會人員出巡時用,兩面均繪有聖母與耶穌像,他說這極為罕見,絕少展出;廣州博物館借出的銅鍍金琺瑯花瓶鐘,館長程存潔說當年外國鐘表數量極少,廣州廠商遂仿製外國商品:「廣州商人頭腦精明,像現在般,很快學懂外國技術。」
丁新豹說,維多利亞遠眺畫是一八五四年的製品,畫中更可看到當時仍建築中的禮賓府。其他展品包括讓中國纏足女性穿的洋式小鞋、石版印刷的魏源著作《海國圖志》。
設有專題講座
展覽展期結束後,明年會移師廣州和澳門巡迴展出。為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於地下演講廳將舉行一系列的專題講座;詳情可瀏覽網址: http://hk.history.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