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傳媒為這次立法會訪粵之行所設定的議題,就是民主派會否提出敏感話題來討論以及內地官員如何回應,結果是和而不同還是不歡而散。這是傳媒設定議題的習慣,集中一點,不及其餘。但如果我們從大局和大趨勢出發,這次訪粵之行最重要意義不在於談甚麼,而在於行程本身、在於會面的安排。
中央拋棄政治包袱
用中共的政治術語演繹,中央把與民主派的矛盾重新定位,由敵我矛盾變為人民內部矛盾。張德江作為政治局委員,把一眾支聯會常委和曾被稱為「反中亂港」、勾結外國勢力的一些政治人物待為座上賓。這個安排本身的象徵意義已非常重要。除了已較為溫和的民主黨之外,甚至梁國雄也可以在會面中發問。以中共的辦事方法,這當然不是偶然,而是中央向香港發出的重要訊息:接納民主派為人民一部份,而他們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也成為了建制一部份。
回過頭來想,民主派參與立法會工作、參選全國人大、參選特首,不是也已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了其憲制、承認了中央政府、承認了《基本法》嗎?民主派過往一些狀似與中央誓不兩立的言行,有些是在激動環境下發生,有些變成了政治包袱,有些是譁眾取寵,有些是策略考慮,言行原則並不一致。
反過來說,中央把一批香港異見人士列為「拒絕來往」戶,甚至下令禁制其訪問內地,目的或是為了削弱務實的港人對民主派的支持,或是施壓以迫使部份民主派屈服,或是回應本地一些政客的要求,但也有中央本身的政治包袱。
現在大家都撥開雲霧看清楚,民主派本來就是愛國者,本來就是人民甚至建制的一部份,本來願意追隨憲法和《基本法》等遊戲規則,只不過在言論上不願放棄立場,這樣的人沒有理由不可以爭取。中央拋棄了政治包袱,民主派也可以拋棄包袱,香港人應為此高興。
事實上,自七一大遊行後,中央不斷拋棄過往的政治包袱,顯示目前的領導層確實比過往的更為務實。
中央以曾蔭權替代董建華,是甩掉了另一個政治包袱,是否定了港英餘孽這種政治偏見。
中央一貫堅持,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是愛國的,那麼得到多數港人支持的政治人物,又怎會是不愛國的呢?曾蔭權受港人支持、民主派受港人支持,他們都是愛國者。過往一些本地持極左觀點的人士為他們羅織罪名,客觀上才是對中央與香港的關係造成破壞。
為特區管治除干擾
中央拋掉政治包袱,是重建香港政治新秩序工程的一部份。除了曾蔭權當特首、民主派重返內地這些戲劇性發展外,有一些其他發展亦值得注意:民建聯與港進聯合併、「倒」自由黨主席田北俊的暗湧。結合「強政勵治、和諧社會」的新治港方針來分析,這些發展看來是中央想為特區政治的管治清除干擾。去年先對付了反政府的傳媒聲音,現在是着手處理向特區政府施壓或者要好處的政黨。對民主黨則打壓與拉攏並用,對「自己人」(民建聯與港進聯)是整合和團結,對自由黨過往是拉攏多,但現在可能會增加打壓策略。這方面日後會如何發展下去,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