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投資股票的朋友,相信也有留意銀行近日在證券業務的「瘋狂」推廣攻勢。自從網上交易大行其道後,銀行在證券交易上,的確攻佔了不少市場佔有率,近來的新招更層出不窮,如零佣金、「輸錢」客戶不用付佣金等,務求擴大所佔市場比重。
日前與朋友閒話家常,談起銀行免佣作招徠的議題。他們都覺得,銀行現時的手法是以本傷人,目的是先吸納一批不在銀行買賣的客戶,待他們慢慢習慣了銀行的交易平台後,才收取費用。又或者可以向他們推銷其他產品。總之,銀行即使「蝕頭」,也可「賺尾」。
不過,如果以為銀行用此方法去做生意,其實只看到表面。我曾在銀行打滾了十數個寒暑,因此頗了解銀行是不會做蝕本生意的,如果可以,「蝕頭」的情況也盡量避免發生。
有留意銀行有關的宣傳單張,都了解所謂「免佣」,是要符合一些交易條件,才可以享有此優惠。我想提出的,反而是投資股票損手而不收佣金,銀行如何賺錢?
對於獨立投資者而言,如果輸錢須付佣金,是百利而無一害,但銀行豈非白做?
經紀行業生態改變
銀行最大的賣點,是有龐大的客戶群,假設這群客戶每個人每天都進行證券交易,根據或然率的計算,會傾向一半客戶輸錢,一半客戶贏錢,情形就像不斷擲銀仔,最終結果會傾向出現「公」「字」參半的情況。如果輸錢的客戶不用付佣,而銀行繼續向贏錢客戶收取佣金(假設是0.25%),整體而言,銀行仍是有錢賺的。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變相減佣一半。
由於銀行的交易配套已是固定成本,而透過網上交易亦不用與經紀對拆佣金,銀行每做一單生意,都有錢賺。另外,如果是免佣,會刺激投資者頻密炒股票,但「常炒必輸」是定律,當一個投資者常常損手,自然就會減少買賣,而繼續買賣的是一直贏錢的一群,所以長遠而言,即使銀行不取消優惠期,始終都是賺錢的。
無可否認,銀行以此方法來經營證券業務,對傳統經紀的確帶來衝擊,而整個行業的經營生態也改變。
然而,在自由商業社會的時代巨輪下,不單是證券業,其他行業也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化,要生存的話,唯一方法便只有求變。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