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協議 珠三角空氣數據年底公布<br>揪出污染元兇

粵港協議 珠三角空氣數據年底公布
揪出污染元兇

【本報訊】近年珠三角發展迅速,跨境空氣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這個令港人每天都吸着污氣的問題可能有望改善,粵港兩地高層昨開會後公布,正積極籌備「珠三角區域空氣質素監測網絡」,雙方同意於年底前,每天向粵港兩地市民,公布珠三角區域十六個地點的空氣污染指數,讓兩地市民更清楚了解區內空氣污染情況。港方希望藉找出污染物排放高的地點,揪出元兇改善污染情況。 記者:莊曉陽 謝穎詩

事實上,現時本港每到秋、冬季節便踏入空氣污染最惡劣的日子,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空氣污染物隨着東北風飄到香港,而本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曾評估本港的污染物來源,估計有七至八成是來自內地。
粵港高層官員昨結束在港舉行的第八次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雙方就環保及食物安全等多個合作範圍取得共識。特首曾蔭權在記者會上稱,粵港雙方將於今年年底前,每天公布珠三角空氣污染指數,以維護市民健康,也會鼓勵粵港雙方企業簽署《清新空氣約章》,以採取措施減低廢氣排放。據了解,兩地互報的空氣污染數據資料,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懸浮粒子。

環保團體要求取即時數據

據悉,由於內地電力供應嚴重短缺,電廠使用量高,又買不到高質素的煤,故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港方希望粵港成立區域空氣質素監察網絡,收集不同地點的污染物排放量,藉此針對污染排放高的地點要求改善。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則強調,粵方已做了不少措施改善空氣質素,包括要求所有發電廠都要有脫硫及脫氮裝置、拒讓高污染的工業在廣東省落戶,以及要求機動車輛使用無鉛汽油。當兩地空氣污染指標正式運作後,粵港雙方每半年便會出報告,監察空氣污染問題。
事實上,粵港兩地在三年前已同意於二○一○年,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較九七年減少四成,氮氧化物則減少兩成,可吸入懸浮粒子則減少五成五。當時兩地亦同意設立監察系統,共同監察珠三角空氣質素,目前的進展已較當時預期落後半年。香港環保署發言人強調,有關珠三角空氣數據資料的監控系統,一直的目標是在今年內完成,署方將於年底向公眾交代如何取得有關珠三角的空氣質素資料。
不過,環保團體持觀望態度。綠色力量執行總幹事文志森指出,現時本港可取得多少資料還是未知數,他希望可以取得網站的即時數據,因為第一手資料才能反映實際情況,讓有關部門分析。長春社理事黎廣德則指,只有即時數據才可反映實質情況,取得珠三角空氣資料後,本港便可以作出地區性減排措施,粵港兩地也有基礎進行商討多年的排污交易。

設機制加強食物安全合作

另外,粵港雙方同意加強食物安全合作。曾蔭權表示,雙方日後會就各自採取的食物安全措施及政策推行前預先溝通,並會研究建立日常工作層面的通報機制,讓雙方互相查詢及通報兩地動植物入境檢驗、檢疫及食品安全問題,粵港雙方又會定期召開高層會議交換意見。
聯席會議也討論兩地基建及改善跨境運輸措施。曾蔭權表示,西部通道將於明年底完工,而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已到結尾階段,做好後便會交給國務院,然後希望立項。黃華華則表示,大橋的研究分開二十四個範圍,目前已經完成二十個,至於融資方面,造價是三百億還是六百億,現在仍未研究,要到下一階段才需要考慮。
跨境運輸方面,曾蔭權說,由即日起「一車一司機」制度將會放寬,讓後備司機也可上車;粵港跨界營運車輛合營期限也由三年延至六年,以加強貨櫃車營運的效率。

空氣污染問題改善後,市民有望脫離滿口污氣的日子。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