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國際大型金融集團,近期紛紛先後入股多間中國內地的銀行,以圖率先在內地建立據點。這些國際大型銀行爭相入股中國內地銀行業的情況,令筆者感到仿似「入侵」多於「入股」,頗有點當年「八國聯軍」的意味。
據《華爾街日報》的資料顯示,由年初至今,歐美的金融集團入股內地銀行業的資金,已經超過150億美元。不少歐美的銀行,在其本國的擴展空間已不大,好像個別美國的巨型銀行,其存戶資產已到法例容許的限度,已不容易進一步擴展,故將業務伸延至海外是唯一途徑。而經濟增長強勁的中國,其銀行業是歐美銀行「兵家必爭」的據點。對於內地銀行業來講,引入歐美的大型銀行入股,亦可因而取得國際專業的信貸及風險管理方面之技術,並為明年底國內銀行業進一步開放時作好準備。故綜合來講,這亦可算是一雙贏局面,正如早前BankofAmerica入股建設銀行後,便已派遣50名行政人員到內地參與管理及培訓等工作。
在近期歐美金融集團入股內地銀行股時,出現一個較特別的現象,就是國內的中小型銀行較多外資爭奪,據聞近期某內地銀行可能要出動本港的前財爺幫手,部署入股策略。反而內地的大型銀行則好像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入股「對象」,當中原因相信是涉及到入股的資金及取得的股權。
交行須守穩3.15元
例如早前美銀動用了達30億美元才只取得建行9%股權,而新加坡的淡馬錫據報道亦將出資約30億美元入股10%中國銀行,可見動用數十億美元仍僅可取得小量股權。相對上早前INGGroup便用2億多美元已取得北京銀行19.9%股權,而澳洲的CommonwealthBank亦僅動用了7000多萬美元,便取得國內的HangzhouCityCommericalBank的19.9%股權。反映動用龐大資金亦僅可取得國內大型銀行的小量股權,而動用同樣資金(甚至較少)基本上已可取得內地中、小型銀行的一定股權,在日後參與公司管理上亦較有影響力,同時風險亦相對較低。故近期內地的中、小型銀行較受歐美大金融集團爭奪,而國內的巨型銀行,則可能要留待招股上市時,讓投資者吸納了。
近日交通銀行(3328)股價反覆下調,已逼近早前升幅(2.75至3.525元)一半水平,即2.75+3.525÷2=3.14元,相信此水平有一定支持,但假若一旦失守便麻煩了。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