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避免共用針筒及血液接觸<br>北上剪髮針灸易染丙肝

應避免共用針筒及血液接觸
北上剪髮針灸易染丙肝

【本報訊】感染乙型肝炎後會引致肝硬化及肝癌,而患上丙型肝炎也同樣會演變成嚴重肝病。有肝臟專家提醒市民必須提高預防警覺,避免共用針筒及血液接觸,尤其近年不少市民愛到內地接受如換腎、輸血等醫療服務,甚至修甲、剪髮、紋身及針灸等,若用品或血液未經消毒及作病毒篩選,均可能受到感染。 記者:梁洵瑜

丙型肝炎主要經血液傳染,感染後未必出現明顯如黃疸等症狀,很多人也不會察覺已受感染,但長期帶有病毒會破壞肝臟,引致肝硬化及肝癌。衞生署資料顯示本港約有百分之零點五的市民是帶有病毒抗體。

港人感染率低於1%

肝臟專科醫生、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副教授梁慧儀估計,本港市民感染丙肝的比率低於百分之一,雖然比率偏低,但病人長期帶有病毒可致肝硬化。據一些以往的研究顯示,四百名肝硬化的病人中,除八成為乙型肝炎患者外,也有百分之七為丙型肝炎患者。
梁慧儀說,丙肝感染者以因病輸血、共用針筒等人士較多。從綜合本港衞生署及醫院的數據,了解到感染此病的多類高危人士的感染比率,其中在二百一十名靜脈注射的吸毒者中,四成六人帶有丙肝病毒抗體;必須依靠輸血的兒童病人,也有一成六人感染,例如在五十七名地中海貧血症的病童中,一成四人有丙肝抗體。
此外,曾接受腎臟移植及血液透析治療的洗腎病人,分別有百分之六及百分之十六感染丙肝。紅十字會每年約從捐血者的血液篩選過程中,發現約有百分之零點零六的捐血者帶有丙肝病毒抗體。
梁慧儀說,由於本港捐血服務由九一年起已有病毒篩選,確保血液不帶有丙肝病毒,所以本港的丙肝感染率一直很低,但她擔心近年中港兩地交流頻繁,市民到內地接受醫療服務,如移植器官,甚至在內地剪髮、修甲等,若接觸不潔血液、針筒,或被未消毒的利器刺傷,均有可能感染丙肝。

建議高危者作檢驗

內地丙肝感染率較高,如廣東省比率低於百分之二,但雲南及新彊等高愛滋病患者比率及高吸毒者比率的地區,丙肝患者的比率也較高,而部份地品仍有賣血情況,血液的衞生成疑。
由於近年丙肝的療效由四成至八、九成不等,所以梁慧儀建議高危人士,如曾輸血、在內地接受過手術輸血或器官移植等的病人,可以檢驗是否帶有丙肝抗體,若有則要檢查肝臟功能,決定是否展開治療,可以減低演變成為肝硬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