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分散風險 另具意義

陸叔理財:分散風險 另具意義

日前收到來自一位自稱「保守的投資者」的一封傳真,內容大意是他目前的組合有40%是藍籌股、20%是銀行存款票據、10%是高息貨幣、10%基金,餘下的便是現金,他問我,究竟組合是否過於保守?而甚麼的投資組合才適合他呢?
坦白說,單憑傳真中的三言兩語和有限的資料,根本不能給他甚麼意見。事實上,每個人所面對的條件各異,期望的回報及可承受的風險亦都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投資組合應當是獨立的。
坊間喜歡將投資者分成某幾類──保守型、平穩增長型及進取型,而每種類型都有特定的投資工具比重,如保守型的債券比重佔4成,而進取型的股票比重可能會較大。我個人認為,這種約定俗成的分類,用來舉例作學術性解說還可以,若套用在實戰上,參考性其實很低。

保守進取難界定
究竟何謂保守,何謂進取?根本沒有一個特定的定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論你是甚麼類型的投資者,最重要仍是講求分散風險。當然,投資分散風險是老生常談,但在實際應用上,能夠充份掌握的人卻不多。
不少人對分散風險有所誤解,認為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便做到了;而本地投資者對此的理解,大多是傾向將資金集中投資在股票上,而股票組合中包含了不同類型的股票,便以為做到了分散風險。其實,這方法並不切合實際情況。雖然此安排可避免了過份集中投資於一隻股票上,但卻分散不了地緣風險,一旦港股升勢逆轉,所有股份都不能幸免。因此,我個人的投資亦傾向於分散地緣的風險。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近年我個人參與其他地區的基金(如亞洲企債、印度東歐等新興市場)投資,回報絕不下於港股,而他們的回報亦可抵銷港股波動對整體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影響。

相關系數較科學

每個人分散風險的可能不同,但有一個較科學化的方式,可以將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分散,就是將市場相關風險系數較低(即某一投資工具的價格的升與跌,獨立於與另一投資工具的價格表現,甚至乎兩者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的投資產品或工具放在一起,系數愈低,風險分散程度愈高。
最有趣的是,根據一些投資模擬模式計算,分散風險程度愈高,卻不代表整體投資回報會受到影響,有時候整體回報會不下於單一產品的投資。
舉例說,有人會認為對沖基金或一些高息債券是高風險投資。無可否認,若獨立投資而論,這些對沖基金或高息債券的風險無疑是頗高的,但將之加入投資組合內,反而可做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原因是此類產品的表現獨立於傳統的股市,假如股市逆轉,它們便有機會爭取正面回報,以減低組合的損失。故此,一些本身相對風險較高的產品,只要其表現是獨立於其他工具,適量的投資,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覺得來年港股難像過去兩年一樣勁升,現階段是時候開始物色分散風險的工具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