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人才缺現斷層<br>核保員經驗愈老愈吃香

資深人才缺現斷層
核保員經驗愈老愈吃香

每當我們投保一項保險產品時,保險公司是否承保、保額多少、需否增加保費或附加條件?這些都屬於核保部的職責;每間保險公司都不能缺少這個部門,然而,資深核保員因其專業性而常被海外及內地公司挖角,本地年資尚淺的核保員只要捱過苦頭,儲備實力,不難苦盡甘來。

每間保險公司都設有核保部,負責審核投保人的背景及資料來評估風險,以決定承保保額及有關條件是否合適,尤其留意有否利用投保額來致富的動機,美國萬通保險核保部副總裁何榮佳表示,核保員可說是最後把關的一員。
「如人壽保險,受保人一旦離世,受益人可獲多少保額?核保員從受保人的收入、健康、職業及居住環境計算及評估風險,投保額必須跟受益人所需成正比。」要從一堆文件中理出頭緒,找出破綻,何榮佳指有賴核保員的精密頭腦、邏輯思維及經驗。

初入行十分辛苦

對核保部高級主任蘇巧雲來說,要應付核保工作,勤力好學更為重要,她解釋:「由於要審閱大量醫療報告,多是醫生的手寫稿,字體撩草,當中許多醫學辭彙,亦用上很多縮寫,要有耐性翻查醫學字典,並請教資深同事,從沒接觸過相關醫療知識的新入職者初期會十分辛苦。」
蘇巧雲於2003年加入美國萬通保險,當時已是累積了6年經驗的資深核保員。
投身核保工作前,她只是審核保單文件的文職人員,因為工作重複而乏味,因而要求轉到核保部,「當時對病理名詞全不認識,要逐字查字典,參考相關文章,並自行做筆記,將資料分門別類記錄下來。」

評估投保者風險

此外,核保員最常接觸精算部和銷售部,精算師宏觀地按各類別投保人士計算保額及保費,而核保員根據精算師提供的準則,為個別客戶釐定保費,兩者關係緊密,資深的核保員須協助精算師設計產品的保費。
當核保員評估完畢,須把報告交予前線的保險顧問,以便他們跟客戶解釋,如有需要會建議要求客戶作進一步的檢驗,核保員的審慎工作跟保險顧問着眼於銷售的性質容易產生衝突,要令前線人員理解,亦使投保客戶明白自身的潛在風險,就靠核保員的溝通及表達技巧。
蘇巧雲曾處理一名逾60歲長者的投保申請,對方的驗身報告指有多項非正常的數據如血壓偏高,雖未致成疾但風險甚高,因此她提出多項不保事項,該名長者不能接受,於是決定作全面身體檢查,認清了身體上的毛病後,她再次到來申請投保。這點啟發了蘇巧雲:「我們的工作可令投保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審慎而反應靈活

雖然本地不少保險公司着力培訓核保員,但具資深經驗的始終不足,何榮佳說:「本地現有核保員200多人,資深的估計只有50至60人,難以做到按產品類別分工,本地的核保員都要全才。」
他指由見習核保員升至資深核保經理需7至10年時間,而因應各處理個案不同,方法亦異,必須靈活多變,如處理人壽保險時,應考慮申請人病歷中長遠的影響;住院、醫療等附加產品則着重未來半年的短期風險。核保員處理的個案愈多,功力愈深厚,前景亦更佳。
記者:葉敏儀

這些醫學辭典及醫生撰寫的病理文章,蘇巧雲由擔任核保員至今都不離手,個人對病理知識亦大大增進。

核保員有三分一的工作是跟保險顧問接觸交流,亦為對方提供支援。

香港的核保員均屬全才,始能同時處理不同產品的核保工作。

核保和精算部關係密切,在設計新產品時,何榮佳(右)亦會提供專業意見。圖左為該公司副總裁兼精算師葉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