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各大城巿旅遊景點,不時可以看到成群的乞丐向遊客討錢,部份甚至死纏爛打,但其實當中不少都是有工作能力、並非無家可歸,卻以行乞為業的「丐幫」。上海巿民政局早前向巿民派發小冊子,圖文並茂地揭露了「職業乞丐」騙取市民同情的七種慣常手法,包括假冒孕婦、學生、殘疾人、孤兒、和尚、尼姑等。
由上海巿民政局編輯的《救助管理宣傳手冊》,首批七萬冊已於上月在全巿各社區免費派發。第一部份用問答的形式,解釋現行救助城市流浪乞討者的法規;第二部份介紹上海救助管理的主要工作;第三部份以插圖形式教導巿民辨識七類「職業乞丐」。手冊還登載了公安、市容、民政救助單位的聯繫電話,方便市民參與救助。
上海巿一名官員坦言:「我們並非不鼓勵巿民幫助乞丐,只是希望確保他們不會受騙。」他謂,由於流浪乞討者成份複雜,一般巿民很難作出正確判斷,所以巿民在遇到乞丐時,不應盲目向他們施捨錢物。
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前年在廣州因忘帶暫住證而被送往收容站,結果被虐打致死,「孫志剛事件」觸發國務院取消實施多年的強制收容遣送制度,並推出《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規定只有在流浪乞討者自願的情況下,才可以將他們送往救助站。
不過,新法例的實施沒有解決大量「職業乞丐」長期在街上滯留行乞的問題。不少「職業乞丐」皆拒絕民政部門人員的勸導進入救助站,就算當局為他們安排回鄉的路費,也不願接受。
職業丐幫身家百萬
民政部還在上月開通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訊息系統,為每一名曾經受助的流浪漢建立電子檔案,並通過網絡把民政部、各省巿民政部門乃至每個救助管理站聯結起來。由於系統紀錄了每一名受助者的姓名、年齡、照片、身份證號碼、流出地、求助原因等資料,因此將可更有效地甄別「詐騙」救助的個案。
內地傳媒已多次揭發「職業丐幫」集團騙財致富。安徽省臨泉縣有「丐幫老闆」把當地孩童帶到浙江溫州,操縱他們行乞,有「丐幫」身家過百萬元,還在家鄉蓋起了小洋房。
上海《新聞晨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