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始於農曆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以中間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
秋季總的氣候特別是乾燥,故常稱之為「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見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上少津、大便乾結、皮膚乾,甚至皺裂。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葱、薑、辣椒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梗米、蜂蜜、枇杷、雪梨、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預防秋燥除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外,還應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屬腸炎多發季節
秋季是腸炎、痢疾、瘧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預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因此要搞好環境衞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衞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群體大劑量投放中藥,如板藍根、馬齒莧等煎劑,對腸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