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投資國外油田

民企投資國外油田

江涵陽 留美金融學博士

中國能源短缺、國有石油公司「走出去」途中困難重重、石油行業改革需要等等,都呼喚民營企業進軍石油,走向海外。而民營經濟二十多年來所累積的實力,特別在國內能源,包括煤炭、水電、甚至石油(主要是下游)的投資經歷更為其投身海外油氣勘探和生產提供了可能。根據內地媒體,浙江民企萬向集團已在美國投資油田生產。

但民企進入海外上游,對企業和政府都是全新挑戰。對民企而言,首先是行業風險。雖然贏家們在勝利時桂冠上有着特別耀眼的光冕,但綜觀近代石油史,失敗者更多。一九三○年發現當時世界最大的德克薩斯東部大油田的喬因納(C.M.Joiner),最後不名一文地終老達拉斯,而美國總統小布殊從政之前屢屢在石油上失敗,更是當今業界的著名案例。使得上游特具風險的地質,這裏,競爭對手除人外,還有自然,所以鬥的不僅是財、智、勇,而且鬥運。
而政治風險將會與中國資本如影隨形。石油的戰略性和中國的崛起共同作用使任何一項收購,不論是小區塊或大公司,都會有政治和政治鬥爭。

忽視國際準則

第二,要按國際準則辦事。內地商業文化的不良因子包括不講信用、忽視安全生產和員工健康、環保意識淡漠等。石油上游直接開發大自然,作業性質決定了條件艱苦、安全性差、而且環境影響大。多年來,國際業界已形成一套較為嚴格的標準,常稱作HSE(健康、安全、環保),並已成為評估公司業績和形象的重要參數,也是重大項目招標中必須考慮的因素。當然,即使實施最嚴格HSE的公司也不是完美的,但中國企業長期忽視這三大要素卻是不爭事實。內地市場充斥着假冒偽劣品、幾乎天天都有礦工葬身井底、生產基地多是對綠水青山的糟踏,這不禁使人為要走向國際的民企揑把汗。
第三,要特別留意文化政治敏感性。今天中國在第三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擁有油氣資源的一些國家還比較受歡迎,箇中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強早年的殖民史和其企業們隨後的傲慢;但西方企業已經改變了很多。英特爾前CEO安德魯.格拉夫(AndrewGrove)曾被媒體問到,美國企業近年的海外擴張與過去,如五、六十年代有何區別時,答曰:我們變得謙遜了。
中國有過近百年遭人欺侮的歷史,所以今天一般國人對欺視中國的言行十分敏感。但幾乎同樣普遍存在的,是對國際強者的崇媚和對弱者的鄙視。筆者曾在一次國內IT研討會上親耳聽到信息產業部某官員用鄙夷的口脗談到印度。
不光印度人,「黑鬼」、「黑人不行」、「老黑就這德性」,我們對此陌生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中國企業在海外不能對當地人民表現出應有的尊敬,遲早會發現自己不被接受,就會失去商機。
在內地,石油上游至今對民企還是禁區。政府可以歡迎外國公司在中國陸地海上作勘探,卻將本土民企排拒在外。但如真想建立富有生機的石油業,希望通過「走出去」得到更可靠的石油供給,獲得多一點能源安全保障,就必須允許民企進入上游,至少可從協助它們走向海外做起。
首先,要讓民營資本出得去,即在投資外滙上給予支持。

向民企伸援手

其次,產品要進得來。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對原油進口的實際壟斷必須打破。
第三,提供更廣泛的援手。中國政府支持和協助走向海外的國企,尤其國有石油公司近乎天經地義,說到底,外交部和石油公司的最終主管都是國務院。但民企就沒那麼幸運了。企業走出去後,可能遇到各式問題,從派出員工的家庭生活到投資權益受到侵害,甚至在動亂時撤僑(中國石油資本活躍的地方多是不穩定地區)等等,都需要政府出手。類似問題在西方國家駐外使領館都有一套應對方案,中國政府有沒有相應機制,屆時會不會幫助民營企業呢?今天,我們只希望它會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