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在投資之時,真的比普通人較為優勝?來自史丹福、卡耐基及艾奧華3間大學的研究,便說出這個現象。所謂「精神病人」,是指腦部控制情緒的那部份曾經受損,所以對於恐懼及焦慮的感受,沒有常人那麼強烈,於是在投資之時,就更能承受風險。
研究讓常人與腦部曾受損的人一起玩「擲公字」,估中的賞2.5元,而輸掉的罰1元,遊戲共玩20局,參加者有權不參與其中部份局數,再測試他們最後回報是多少。結果發現,腦部曾受損那批人,投資回報達25.7元,而正常那批人回報只有23.8元。為何正常人會少賺了呢?看看研究的設計,便可得知。
參與率高回報愈大
玩「擲公字」的遊戲,不是公平(Fair)的,估中賺2.5元,估錯罰1元,那麼,遊戲的預期值(ExpectedValue)便會是0.75元(0.5x2.5+0.5x-1=0.75,擲中公字的概率均為0.5)。既然每次遊戲的預計回報是正數,那麼參與局數愈多,能贏到的便會愈多。在沒有偏差的情況下,如果每次都參與遊戲,20局之後,其預期值會是15元(0.75元x20局)。
為何研究的結果,兩組人的平均回報都比此預期值高?答案一,是全部參與者都是賭場高手,回報比普通人高!?答案二,是每局之中的下注,是可把先前的盈利再投放的,結果便出現放大效應。可惜在報道之中,沒有詳述遊戲的情況,但肯定的是,腦部受損那組人參與局數較多,達84%。既然參與率愈高,而每局預期回報又是正數的話,整體回報較多,是可理解的。
研究之中,亦運用了電腦掃描技術,去研究參與者在玩遊戲之時,腦部活動是怎樣的。結果發現,當時人的腦部活動,感覺就像吃了美味東西、享受着美妙的音樂、又或者吃了使人上癮的藥品一樣。投機能使腦部活動有如吃了藥品一樣,難怪那麼多人會沉迷投機的活動了,原來大家都上了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