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把特區政府總部搬到東九龍的啟德舊址,是無知的天方夜譚。
為甚麼?因為在政治學裏,有一科名叫「地理政治」,研究地理因素對國運興衰的影響。政府總部搬到啟德舊址,毗鄰的是甚麼地區?看看香港地圖:馬頭角、新蒲崗、黃大仙、牛頭角,這些地區是失業和綜援戶偏高的第三世界。
香港人的遊行示威,包括反二十三條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一向在港島的維園出發,沿住灣仔、金鐘,步行到中環炮台里的政府總部門前,靜坐交請願信,都以中環的政府總部為終站。特區政府總部搬到東九龍,以後示威遊行,通通改在尖沙嘴天星碼頭的「五枝旗杆」出發,經彌敦道、油麻地、旺角,再右轉東九龍。沿途經過的全是貧窮人口密集的地段,不斷有失業者和金毛青少年加入,聲勢壯大,到得東九龍,可以滙集上百萬低層的貧困大軍,示威人士情緒容易失控,暴動的風險,遠比港島高,到時火燒東九龍,釀成大流血,完全不足為奇。
香港戰後的兩場暴動,一九五六年的一次,由國民黨地下勢力策動,始於李鄭屋村,一九六七年由土共策劃,在新蒲崗大有街一家人造膠花廠點着火頭,都在九龍先煽動起來。
工商界看中了添馬艦黃金地段,地產商想吞下這塊肥肉,出於貪婪和政治的無知,這還罷了,親中政黨當年有搞暴動的知識和經驗,主倡把政府總部送去東九龍,不是蓄意埋下暴動的火種,包藏禍心,把曾蔭權一手往火坑裏猛推,又是甚麼?
香港人的遊行示威,秩序良好,是因為遊行示威在港島的心理因素。示威在維園出發,公園是休憩之地,樹木處處,群眾的情緒先自平息了一半。示威隊伍經過金融區、政府大樓、立法院、終審庭,充滿精英的「文明」氣氛,示威者的群眾行為也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九八一年,英國利物浦發生黑人貧民大暴動,暴動地點在利物浦最貧困的第八區和聞名「九反之地」的托斯德(Toxteth),這個地區長期是被英國政府遺忘的陰暗角落,如果市政府設立在這裏,市長一早就被絞死焚屍了。
親中政黨力促在啟德地段興建政府總部,又是搞民意調查,又是委託測量師估量經濟效益,聲稱可以為庫房進帳六百五十億。這些「政黨」能不能暫時脫離一個「錢」字,學學他們的祖宗毛澤東,在戰略的高度看問題?政府總部必然在中環,因為中環是香港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因為當年英國軍人義律,發現了華南珠江口岸的這個唯一的深水港,在堅尼地城先上岸,在水坑口豎起米字旗,這個地方就叫做「擁佔點」(PossessionPoint),然後上環一帶民眾聚居,洋行在中環開設,背枕太平山,北眺獅子山,然後是植物公園、港督府、聖約翰教堂紛紛建成,中環是香港的地眼龍穴,也是香港的鳳凰巢。
中國傳統的地理政治學,是有一套智慧的。中華民國建都南京,是孫中山的堅持,當年許多人認為不可,因為南京是六朝金粉之地,盛於魏晉南北朝,唐代建都長安,南京的地運完結了。不止南京,陰柔的江南都不宜建都,南宋偏安杭州,就是難逃覆亡命運。
南京無險可守,北面是平原,東臨吳淞口,西接長江,共軍南侵,「百萬雄師過大江」,一下子就垮了。太平天國亡於南京,孫中山以為「反清復明」,學朱元璋一樣「還都」南京,沒想到四十年不到,就葬送了他手創的民國。
上上之策,政府總部其實根本不必遷移,英國的唐寧街首相府用了三百年,見證了帝國的盛衰,一條短街上的一座小公寓,一度能指揮遠東的印度,英國人喜歡舊,最諳實而不華的地理政治智慧。
新任特首到底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基因,就是喜愛面子和充排場,新皇帝登基,你新建一座紫光閣,我再新起一座暢春園,但無論如何搞新花樣,軍機處只能在紫禁城,不會搬去圓明園或熱河承德。
英國在管治香港時,也玩過一點點地理政治學。港島的政府大球場、南華體育會、掃桿埔球場,都集中建在加路連山。那裏的地理形勢,是一條加路連山道,形成一個布袋之勢。為甚麼?因為足球體育中有政治,國共兩派在五六十年代有自己的球隊:光華、東方、愉園、東昇,足球是貧苦大眾的娛樂,容易情緒化,暴動隨時會發生。前殖民地政府把三個球場集中在一個山谷,一條路進出,一旦出事就可以用警察在兩端一封,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平定亂局。
廣播道為甚麼以前又稱五台山?廣播道的地理形勢也是一樣。萬一出現亂事,電視台和電台被佔領,發出軍警也可以在廣播道兩端據守,一網打盡。
這些殖民地的小小智慧,英國人不會教給本地人,但為甚麼一定要事事靠別人來教?難道你自己沒有腦子?
「帶旺地區經濟」,不必憑建一座政府新總部,否則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早就搬去哈林區上班。東九龍要由一座新的政府總部來「帶旺」?說出這種笑話的人「從政」,只會是香港人的災難。香港沒有政治人才,是鐵一般的事實,三流的從政人員,發表第八九流的政治見識,無風起浪,更屬無聊之尤。左派親中勢力想起了毛澤東當年把鄧小平流放到江西的農村,也想把「港英餘孽」的頭子放逐到舊啟德,地產界也想把添馬艦「發展」成一個聚寶盆,各懷打算,本來他們都有自由,理據可要充實一些,不可瞞天過海。為了闡釋一點點常識,佔用了本人星期天的這片篇幅,我覺得很無聊,只有對這群自稱「當家作主」的權慾家報以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