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陸羽平報道】別名「中國水龍」的長鬣(粵音獵)蜥首次在本港野外發現,該批蜥蜴最長達三呎,相信曾被人飼養,牠們已安然地度過了一個冬天,並開枝散葉組成一個十八條大小長鬣蜥的族群。發現牠們的生態專家說,長鬣蜥屬大型蜥蜴,但性格溫馴,聽到腳步聲便竄避,不會對人類構成危險。
求偶期身體會變色
在葵青區叢林中一條溪邊發現長鬣蜥蹤迹的生態教育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稱,去年夏天與一條成年雄性長鬣蜥初次「邂逅」時,只見牠「怕醜」地趴在水中,及至今年六月再度前往該處觀察時,竟意外地發現共有十八條大大小小的蜥蜴匍匐在樹幹上,場面甚為壯觀。細看之下,發現該群蜥蜴中共有四條成年雄性,五條成年雌性及九條小蜥蜴。
長鬣蜥平時呈啡綠色,背脊正中有一列極發達的鬣鱗,在受到驚擾時全部豎起,似馬頭部的鬃毛。程詩灝亦於五月拍得成年長鬣蜥求偶期的身體變化,牠們會由平時淡啡綠色變為光鮮的藍綠色,甚至身體部份位置呈粉紅色,其中雄性較雌性更為明顯。
據文獻記載,卵生的長鬣蜥一次可生產十隻,他估計,發現的九條小蜥蜴應該是本港首次在郊外「土產」的長鬣蜥。
因長鬣蜥性格溫馴,飼養容易,因此在爬蟲類寵物市場甚受歡迎。而成年的長鬣蜥體長連尾部可達三呎,其中尾部佔全長的三分之二,屬蜥蜴類中體形較大的種類,程詩灝推測因其成年後體形漸大,在一般斗室內難以容生,或許因此被人放生野外。程詩灝又稱,長鬣蜥的出現令附近的生態產生輕微變化,其天敵灰鼠蛇(俗稱過樹榕)和滑鼠蛇(俗稱水律)的數量亦有所上升。
雲南已列瀕危品種
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兩棲類博士劉惠寧稱,長鬣蜥非本土生物,在本港野外出現和繁殖亦屬首次,由於本港氣候環境適合長鬣蜥生長,故牠們能夠在野外度過冬天並進行繁殖不足為奇,惟其出現後對該地區的長遠生態環境影響仍有待觀察。劉惠寧續表示,長鬣蜥在東南亞地區生長,並非屬受保護動物,中國雲南省是唯一在當地列為瀕危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