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訊:沒有「哭嫁」的中式婚禮

上海通訊:沒有「哭嫁」的中式婚禮

阿姨移居澳洲多年,近來回上海為女兒操辦婚禮。女兒酷愛祖國傳統文化,在澳洲讀完大學,特地回家鄉做了一份為期一年的短期工作。這期間,除了用假期陪同前來探親的洋男友去了一趟雲南,多半的業餘興趣,都策劃自己的中式婚禮。

破壞後才想到要搶救

母女倆早年在浦東生活,自然,婚禮就定在那裏的一家酒店。意外的是,婚禮那天,母親居然發現,女兒的客人當中,有一個是她當年的學生。學生也很興奮,回憶起二十年前的許多有關老師的細節,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操着一口很不標準的普通話,在課堂上抱怨,因為語言問題,她每個月要被扣十元的工資。提及此事,阿姨仍耿耿於懷:「普通話說不好,並不等於我業務能力差,那時,我的工資也就七、八十塊,扣十塊,好心痛啊。」
前幾天,電視裏重播一部十多年前的電視劇《孽債》,講的是當年返城知青留在農村的子女,來上海尋親的故事。阿姨的回憶很清晰,那時候開始放的是滬語版,很有地方氣息的,後來有領導說,要普及普通話,新版本的味道就差許多。後來,滬語的新聞被取消,最出名的《阿富根談生產》的主播也下了崗,上海說唱、浦東說書、小熱昏這些滬語節目逐漸淡出,阿姨不禁感歎,知音難覓啊。
女兒的中式婚禮開場,坐喜轎、挑頭蓋、點獅睛、捧生菜……阿姨再歎,這可不是我們上海本地人的婚禮,我們那時候可是要對着娘家人哭嫁的啊,還有顛轎、坐木盆、接傳家寶、聽房……好熱鬧來。
學生說,老師不要傷感啦,這星期,報上登了,二十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員」就在浦東上崗了,過去的那點土特產如今全在保護的範圍。阿姨還是有點傷感,為甚麼我們總是要在大肆破壞之後,才想到要搶救呢?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