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追查同行20人是否中招<br>行山男子感染鈎端螺旋體病

衛生署追查同行20人是否中招
行山男子感染鈎端螺旋體病

【本報訊】踏入行山季節,一名熱愛行山的男子證實感染鈎端螺旋體病,目前在聯合醫院治療,情況穩定。由於患者本月十一日曾在東涌的山澗行山,同行有二十多人,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追查其同行人士,是否同樣染病。有傳染病醫生表示,大雨過後若在山澗行走,感染風險較高。 記者:梁洵瑜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患者是一名三十九歲男子,在本月十七日出現發燒、肌肉痛及關節痛的症狀;二十一日入聯合醫院治療,現仍留院,情況穩定。患者經常行山,曾在潛伏期間多次參與遠足旅程,最近一次是於九月十一日到大嶼山東涌「石門甲」遠足,同行有二十多人。該中心昨收到化驗結果後,聯絡患者家人及同行成員,暫知其家人沒出現病徵。發言人指患者每星期均參與遠足,故未能確定是在東涌山澗染病。

皮膚有傷勿涉山澗

染上鈎端螺旋體病者,通常是因接觸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接觸經老鼠等動物尿液污染的山澗或污水渠,經由皮膚接觸後感染。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勞永樂表示,若皮膚有傷口,不應接觸郊外的水源或污水。特別是今年雨水較多,他擔心會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若在雨後舉行一些涉水的野外活動,便要提高警覺,若身上有傷口則不宜接觸水源。感染後患者主要出現持續發燒,並有頭痛、肌肉痛等情況,若及時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不高,但延遲治療者,有可能出現黃疸、肝衰竭甚至腦膜炎等。
香港郊野活動聯會副主席陳錫恩指出,石門甲是東涌往寶蓮寺及大佛等名勝的主要路線,若由東涌出發,經石門甲往寶蓮寺一般只需一個半小時,是本港熱門行山路線之一,沿途環境衞生尚算清潔。但他指,由於石門甲附近有村民居住,加上有佛寺,難免會有污水流經該處,「喺嗰度有條比較大嘅山坑,叫石門甲坑,同埋有一、兩條比較細嘅山坑,由於有水源,嗰度有好多動植物生長,而且附近有人住,難免會有老鼠出現。」

今年兩宗本地感染

今年已有兩宗本地感染、三宗外地傳入的個案,首宗本地個案是一名六十多歲的男子,約在四至五月時感染,患者在油麻地街市工作,潛伏期內無外遊紀錄,但無法追查其感染來源,經治療後已康復。去年八月小童群益會舉行「團體挑戰36」活動,其後有至少三名青年證實感染鈎端螺旋體病。

鈎端螺旋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