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以公帑代豪宅業主向長實索償,事件引起關注。可是無論發展有多「精采」,這件事就像電視黃金時段的宮幃劇一樣,每一個角色其實都各自有如意算盤。
被指飾演大反派的長實,近年受到一些批評。長實李氏曾經是香港人的偶像,甚至更稱譽為超人。可是近年長實營商的手段受到若干質疑,甚至有香港人不再景仰李氏的成就,就算李氏慷慨捐贈也贏不到全體掌聲。
企業求財無可厚非,但傳統華商做生意更講商譽及公道。雖然說要尊重合約精神,但是小業主在過程當中,根本無機會就合約內容討價還價,而且合約條款無可避免一面倒偏幫發展商,難怪部份小業主有積怨。長實推諉砍伐二百五十棵樹乃承建商決定,這樣的說法實在難以服眾。
事實上,香港地產發展逾期交樓實在太過常見,政府對售樓的規定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消委會亦只不過借題發揮。三十年前社會上的資訊不流通,而且通貨膨脹嚴重,政府便成立消委會來為市民紓解一點怨氣。可是自傳媒競爭白熱化,加上互聯網出現,消委會其實一早就完成了歷史任務。消委會要確保自身的存在,唯有不斷找尋新任務,除了推行反壟斷法外,便是今次大顯神威的訴訟基金了。
俗語有云:「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香港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發展了一套新的生存法規:豪宅業主不敢面對富商,依仗公營機構的介入,膽便大了。雖然說公義無價,可是民意一面倒,市民對公營機構權力產生依賴,又何嘗不令人擔憂?
尊重合約精神是市場的基礎。市場最大的敵人,不是明目張膽的共產主義狂熱分子,而是那些想盡辦法破壞合約制度的人。合約制度沒有公平互信,市場就不再自由;如果市場的缺口由官權所填補,真正的公義亦不會得到伸張。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