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家長又忙於為子女安排補習課程及課外活動。其實現今孩子處身香港這個花花世界,從小培養孩子理財的正確觀念亦同樣重要。據關注青少年發展研究社早前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6成半家長曾有濫用金錢獎勵子女的經驗,證明很多父母都忽視理財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人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學曉處理財政;但事實是,42%大學生經常或間中入不敷支,甚至需借貸度日。由此可見,從未捱過窮苦日子的新生代,就算受過良好的正規教育,亦未必懂得為未來打算。
理財教育4階段
理財教育其實可分4個階段:首先,孩子未滿6歲時,應主力培養其金錢觀。幼兒雖然看來無知,但在懂與不懂之間,他們會知道爸爸手上的鈔票,有換取玩具、雪糕等功用。所不明白的是,究竟錢從何來?
調查顯示約有3成孩子會以為金錢是從櫃員機來的,有的則以為是從爸媽口袋中變出來的。要讓他們明白父母須工作才能賺錢,可試試找個周末帶孩子上班,以了解父母的辛勞。此外,亦可寓教育於遊戲,例如陪伴孩子拆開紅封包,一邊點算,一邊放進造型可愛的錢箱,讓他們從小培養儲蓄的習慣。
待孩子上小學、開始有零用錢時,理財教育的重點則應放於精明消費及節約物欲之上。舉例說,帶孩子往超級市場,可事先預備好購物清單,然後讓孩子負責挑選貨品。其間媽媽可從旁提出問題,例如要買一罐午餐肉,到底要買牌子甲還是牌子乙?究竟250克賣5元抑或600克賣10元較便宜?
面對這個充滿新奇事物的世界,孩子想買的玩意會愈來愈多,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爸媽的口袋是永遠掏不空的。故此,每月不妨抽點時間出來,與孩子一起做家庭財政預算,並告訴他們:父母的收入是有限的,而且要用來支付房租、水電費、學費等,所以就算是八達通內的儲值,也不可胡亂花費。
父母更可趁機與孩子討論甚麼是需要的東西(例如食物和交通費);甚麼是想要的欲望(例如模型、毛公仔),然後大家約法三章,凡屬於想要的欲望,就要靠孩子自己儲蓄才能買。
入讀中學後,孩子會日漸獨立自主。如果之前的理財根基打得好,父母不妨稍為放手,讓他們自己決定如何分配資源,並承擔後果。這個階段的教育,應教孩子眼光放遠些,例如籌措教育基金。
父母身教勝言教
雖然現今不少父母打從孩子出生起,便已開始為他們準備大學經費,但這時不妨亦讓孩子參與。收到儲蓄保險或基金結單時,着他們監察回報,並留意新聞,觀察不同世界大事如何影響其投資回報;甚至在揀選投資組合時,亦可與他們商討。當然,父母並非任由擺布,但這是個很好的親子溝通及思考訓練。
不過說到底,身教永遠勝過言教。為人父母者,如果自己亦揮霍無度、毫無理財計劃,則不管怎麼教,也欠缺說服力。
所謂「三歲定八十」,就趁新學年剛開始,今日便計劃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理財概念吧!
MLC萬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