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華創銳意變身零售股

陸叔理財:華創銳意變身零售股

華創(291)早前公布中期業績,半年錄得淨利潤12.6億港元,增長70%;即使扣除物業價值重估所帶來的非經常性收益,華創的經營溢利實際雖然只有8.2億元,但仍較04年同期上升約11%,表現仍然不俗。

如果以業務計算,華創的零售業務表現較為理想,期內盈利1.05億元,上升66%,主要因為內地零售業務成功轉虧為盈,半年利潤達1500萬元,而超市利潤增長達1.4倍,至6000萬元,亦是推動華創盈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華創的業務過去一直欠缺清晰定位,予人混淆不清的感覺,以致對股價帶來一定的壓力。因為相對於招商局國際(144)、中遠太平洋(1199),甚至在97年後一直備受債務困擾的粵海投資(270)這些「老牌」紅籌公司,華創的定位的確令投資者有一種無從捉摸的感覺,而這項因素亦令華創的業績往往因個別業務的表現欠佳或比市場預期為遜色,因而拖累股價的表現。相比起中遠太平洋、招商局國際及粵海投資近年的表現,華創更是遠遠落後。
但隨着集團近年致力將業務集中在內地的零售業上,這種情況將可望逐步改善。

藉併購鞏固網絡

事實上,集團在業績公布後,即時作出多項的收購,當中包括浙江和天津兩間超級市場,這將進一步提高華創零售業務所佔的盈利比重。
於完成收購天津月壇超市後,華創在當地的市場佔有率將由5%增加至約7%,而完成收購慈客隆超市後,華創在浙江省的超市排名亦可攀升至第4位,所以長遠而言,這兩宗收購將可進一步鞏固華創在華東的超市業務。
如果以2.8億元人民幣收購慈客隆超市的價格計算,收購市盈率只有15倍,遠較聯華超市(980)的22倍市盈率為低,收購價其實相當理想。
至於月壇超市,雖然預料有關收購要在下周才能完成,但由於有關收購有利華創完善蘇果超市的分銷系統,所以有關收購對華創前景其實極為有利。
如果從近日的收購行動分析,華創明顯正銳意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內地的零售業務上,這其實亦與華創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時所作出的承諾脗合。

出售非核心業務

其實,以華創的石化業務為例,若果不是出售業務而獲得特殊利潤,其實增長並不太理想,因為業內競爭十分激烈,而華創亦非市場的龍頭,再發展的空間實在不大,出售有關業務,亦是十分合理的做法。
華創繼續出售非核心業務,如石化、貨櫃碼頭業務、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股權及鹽田港業務等,都可以為華創拓展零售業版圖增加資金,對於集團將業務轉型至內地零售業上,絕對有着利好的刺激作用。
不過由於零售業現在佔華創的盈利比重並不算太高,反而石化及貨櫃碼頭業務的比重加起來接近5成,所以華創未來是否繼續擴大內地零售業及超市的版圖,以填補出售石化及貨櫃碼頭業務所騰出的空隙,將成為影響華創長遠盈利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若以近日集團的積極性分析,投資者絕對可以投下信心一票。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