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了筆者《革命遺風》一文後說,內地人的習慣不是「便後沖水」,而是「便前沖水」。
她說內地人走進水廁,習慣先沖一次水,再如廁。如廁後,拉起褲子就走,廁中的穢物就由它去也。
筆者細想一下,覺得內地人「便前沖水」的文化,與中國境外的「便後沖水」的文化,看來在內地人出境旅遊時就出現文化衝擊矣。於是一些西方國家,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才會掛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請便後沖水」。
「便前沖水」,是自己尋求「乾淨」;「便後沖水」,就是把乾淨留給他人。香港人或外國人覺得便後不沖水,留下一堆穢物實在是不講衞生之至;內地人覺得便後自己都走了,衞生不衞生已與自己無關,還要自己動手沖水不是太沒有道理了嗎?「便前沖水」,讓自己可享用一個乾淨的廁所,才算合理。
日本人若是自己患了感冒,就會戴口罩出門,因為避免自己的感冒菌傳給他人;但中國人通常不會這樣,他們是發現辦公室有人患感冒,或都市裏有了流感,才會戴口罩,他們是避免自己染上感冒。這正是「便前沖水」與「便後沖水」這兩種文化的延伸。
為甚麼我們覺得日本整個國家都比較乾淨、衞生?這是與日本人普遍具有「便後沖水」這種道德素質有關的。
二十多年前,筆者常回內地。在火車上,看到車上的列車員收拾乘客桌面上的垃圾,她隨手就把這些垃圾扔出正在行駛中的火車的窗外。那時火車的廁所,是一個洞直通路軌,乘客大小便後,穢物就直接沖到沿途的路軌上。有一次筆者坐長途的公路車,車上更明白地貼上告示:「保持車廂清潔,果皮雜物請拋出車窗外」。這告示,令筆者大為驚訝:這居然是政府經營的公車服務裏貼出的告示。
那時候,仍是內地天天宣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時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大道理講多了,竟然物極必反,從每一個人的生活,到每一個小單位(如公車、火車)的運作,都變成講一套,做的是相反一套,即「專為自己,不顧他人」了。
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大力發展帶污染性的經濟,造成土地污染,河流污染。深究原因,都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期以來實際上在提倡「便前沖水」而不是「便後沖水」所形成的民族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