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章引述,精神病者在炒股方面,可能會勝於常人。筆者對於這個結論有點懷疑,所以找回原來的英文版本重看一遍,結果發現,研究報告的結論有可能是正確,只不過精神病人較常人優勝的地方,並非在炒股方面,而是在於接受風險方面的能力。
研究着重心理層面
最原本的研究報告,是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Science》之上,並不是在金融期刊登載的。這意味着所作研究是傾向心理學層面,而並不是傳統的金融研究。
參與研究的學者是來自3間大學,它們分別是卡耐基大學、史丹福大學及艾奧華大學。
史丹福大學在金融及商業方面的研究是世界頂尖的,但說到腦部研究,艾奧華大學不會較其遜色,特別在於醫學與其他合併的學科。例如精神經濟學(Neuroeconomics)。
精神經濟學是一科以經濟學與腦神經活動結合的科學,驟眼看起來,兩者絕不相關,但事實上,兩者卻大有關連。因為經濟學本身就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特別是怎樣分配資源、怎樣消費及儲蓄?而這些行為都是牽涉決策的範疇。
究竟人是怎樣做決策的呢?而在決策之時,人的腦部又會作出何種反應?而這些腦部反應,究竟是人人一樣,還是會有所不同。如果真的存在差異,又會否影響決策行為的呢?如果研究腦部在不同經濟決策之下的反應,便屬於精神經濟學的範疇。
至於炒股的行為,又與腦部活動有何關連?明天再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