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良
○七?○八政改方案,曾蔭權與北京相信已經談妥,特區政府建議以區議員為核心,靈活運用間選基礎來擴大立法會新增功能議席及○八年特首選舉委員會的代表性,曾蔭權在有限空間下總算有所交代。至於區議會互選方式只是技術問題,留待政黨與曾蔭權討價還價。
改革地方行政
從擴大民主參與來看,雙普選已被人大否決,剩下具民選基礎的方案選擇不多,區議員是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香港主流民意應該會支持,問題是這種提升區議員政治地位之方案,不代表提升香港地區議會問政質素。假如北京與特區有意培養港人治港、民主普選的政治人材,有必要同時進行地方議會改革。
九五年肥彭政改方案也是以區議員互選產生選委會議席,民主黨張炳良、謝永齡循此途徑當選,但這種選舉模式並不必然代表提升區議員問政水平,只是政黨動員及黨員投票紀律的考驗而已。
老董殺掉市政局之後,並沒有將區議會職能加強,地方行政停滯不前,相對特區中央則出現了行政超負荷,局長們疲於奔命。
目前兩三座公屋居屋已可以選出一個區議員,他們變了昔日八十年代互委會街坊聯會一樣,只專注於「三渠三宴活動」,即通屎渠、通坑渠、通污水渠;辦齋宴、辦蛇宴、辦老人宴,星期日早上搞平價旅行團去山頂、天壇大佛,再去鯉魚門吃海鮮,只要穩住一千票左右便可肯定當選。結果區議員逐步墮落為社區活動搞手,年輕有政治理想的沒有實踐機會,慢慢變成了一份受薪工作,並且借機會在申報開支中「掠水」,也包括向政黨中央「掠水」,所以近年不斷揭出區議員篤數醜聞。
淪為街坊組長
區議員工作淪為「三渠三宴」街坊組長,而在政治上則貶為政黨選舉樁腳,負責固票催票貼海報派傳單,政治水平根本無從提升。今天區議會已經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
政府殺局後沒有重整地方行政,因為這是老董短視的政治權宜之計,曾蔭權上台應重新檢視香港整體政治秩序設計,考慮合併區議會,減少區議員席位,擴大他們的代表性,並適當下放行政權力,將地區議會預算上限提高,例如小規模社區改善工程、社區文娛康樂設施管理、文化節日活動策劃等,令區議員走出街坊組長、街道大娘、三渠三宴的工作生涯,為他們「充權」,讓政黨在地區層面「執政」,分享權力之餘也承擔政治責任,區議會才真正成為政治人材培訓基地,而不是墮落在「掠水」混日子的政治堆填區之內。
權宜之計累事
今天特區與中央願意提升區議員政治地位,我擔心沒有配套設施,最後他們只會成為各政黨大佬直選以外另類參選途徑。即使在新增五個議席中,區議員都仍然是選舉樁腳,就如九五年成為張炳良、葉國謙的投票部隊一樣!
今天香港特區政治體制設計千瘡百孔,是因為自一九八四年聯合聲明草簽伊始,進入了一個見步行步、權宜之計的階段,英方沒有長期打算,只有在九二年肥彭來港大鑼大鼓做一場「民主Show」,向國際社會交代,中方則接收了一套三不像的殖民地體制,半吊子民主化議會加行政主導,結果製造了老董八年亂局。
若果今日曾蔭權、許仕仁只是用權宜之計去謀劃○七?○八政改,將區議員拔苗助長,沒有相應地方行政改革,最終特區的政治動力只會困在一個古怪不合理的政治體制中內耗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