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豬毒魚接二連三 改食罐頭<br>港人買魚買肉次數大減

病豬毒魚接二連三 改食罐頭
港人買魚買肉次數大減

【本報訊】連串病豬毒魚事件令港人買餸時大感頭痛,調查機構AC尼爾森調查發現,受早前豬鏈球菌事件影響,港人上月買新鮮豬肉次數較去年同期減少兩成半,而孔雀石綠事件發生後一周內,港人買鮮魚的次數更較去年同期大跌四成;至於家禽及罐頭食品的需求則上升三至四成。 記者:黎國剛

該公司自○一年起進行有關住戶購物情況的調查,定期向全港一千五百個各階層的家庭住戶收集日常購物資料的數據。數據顯示,豬肉和鮮魚一直各佔全港家庭新鮮食品總開支約兩成。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每個家庭在購買新鮮豬肉的支出為一千三百多元,而鮮魚則為一千二百多元。去年八月全港家庭平均每周買新鮮豬肉及魚類的次數分別達二百多萬次。

買牛肉次數增

不過,調查發現,今年七月發生豬鏈球菌事件後,受訪家庭上月購買新鮮豬肉的次數較去年同期下跌約兩成半。而在上月發生孔雀石綠事件後一星期內,受訪家庭購買鮮魚的次數較去年同期下跌達四成;其中購買淡水魚次數更減少八成,部份人轉而購買較貴的鹹水魚。
以金額計算,平均每個家庭上月在新鮮豬肉的總開支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六,由一百一十八元減至九十九元;至於鮮魚總開支則下跌百分之三,由一百一十八元減至一百一十五元。相反市民上月選購罐頭及家禽食品的次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三至四成;連購買牛肉的次數也有雙位數字增長。

該公司消費者監測研究副總監伍懿華昨稱,年輕家庭主婦對問題豬肉及魚反應最大,五成八年輕主婦買新鮮豬肉的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一成三;主要因為她們較容易外出用膳,代替到街市買餸。她相信隨着問題豬肉及淡水魚事件淡化,加上政府採取改善措施,市民對豬肉及淡水魚的信心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