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言堂:街貨量與成交量未必成正比

錦言堂:街貨量與成交量未必成正比

隨着窩輪市場的急速發展,投資者能掌握有關窩輪的資訊愈來愈多。在2002年的《上市規則》中,規定發行商需要每天向港交所呈交窩輪的交易報告,包括買賣窩輪的數目、平均成交價及窩輪的市場持貨量(簡稱街貨量)。究竟市場持貨量與投資者較熟悉的成交量,相互之間存有甚麼關係呢?
成交量是當日買賣窩輪的總份數,而市場持貨量則是該日收市後市場(亦即發行商以外)累積持有這隻窩輪的份數,亦即市場累積過夜倉的數目。成交量與市場持貨量的關係,未必維持正比──若大部份投資者只作單日買賣,而不選擇持貨過夜,則成交量可以大幅高於市場持貨量的增長;相反,若當日所有投資者都以發行人為對手,買入窩輪並持倉過夜,則市場持貨量的增長便會等於當日的成交量。

街貨反映後市信心
一般來說,若成交量高而累積市場持貨沒有增長,這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對後市沒有太大信心,故只作即日買賣,而不選擇持倉過夜;若成交量高而累積市場持貨下跌,則意味着當日成交以沽盤為主,投資者可能預期正股已見頂(以認沽輪而言則見底),故沽售窩輪套現,但也有可能是投資者買入窩輪後,正股以相反方向而行,投資者被迫止蝕離場。若成交量高而累積的街貨有增長,這代表投資者以較長線為目標,表示他們對後市方向有較大的信心。
如長期沒有成交而市場持貨量持續不變,最壞的情況是早前買入的窩輪現時全數變成「蟹貨」,窩輪價格更有可能跌至1仙以下,要買要沽也很難。此情況一般出現於短期及極度價外的窩輪,可說是窩輪的「重災區」。
若比較成交量與市場持貨量的參考價值,筆者認為後者的參考價值會較高。成交量可以是曇花一現,今天成交榜上的十大,並不代表它們在下一個星期依然熱賣,所以單看成交量,根本不足以知道市場的實力。

持貨量具參考價值

反之,看市場持貨量,可得知究竟有多少人和你「同坐一條船」,從股價的表現,配合累積市場持貨量的增長,大概可得知窩輪入市的時間,並大約估計得到窩輪在股價處於哪個水平時,可能會有較大的沽壓。
另外,從累積市場持貨量佔總發行量的比例上,亦可知悉莊家維持窩輪價格穩定的能力。然而,發行商也會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就是累積市場持貨量佔總發行量的比例偏高。這代表莊家手上可用以調控窩輪價格的貨源偏低,窩輪價格有機會被市場供求支配,表現會較為波動,甚至會出現窩輪不跟正股走的情況,所以買入這些窩輪的風險便相對較高。
舉例說明,當市場持貨量達90%,發行商手上便只有約10%的貨源。假設市場對這隻窩輪的需求仍然十分大,發行人雖努力提高供應,但隨着手上的貨源愈來愈少,窩輪價格有機會因為供求失衡而被推升至不合理的水平。面對此情況,若發現窩輪的引伸波幅開始飆升至不合理高位時,專業的發行商便會透過不同渠道,例如發行商本身的窩輪研究報告、發行人網頁及各傳媒等提醒投資者。
李錦
法興證券衍生工具部高級副總裁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李錦是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