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夢 常在我心

中國如夢 常在我心

張文光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朋友問:十六年即將回國,那是怎樣的滋味呢?就像打翻了五味架,百般滋味在心頭。

十六年來,我都是政治的異議者,因着六四緣故不能回國。很多朋友為我惋惜,但我的心不存奢望。畢竟,擇善必須固執,歷史自有公道,我仍然等待平反六四,讓天安門的靈魂得安息。
十六年來,中國常在心中,如在夢中。還記得有一回,朋友自長江歸來,說大壩快將建成,很多景物永沉江底,我的心彷彿也沉了下去。中國,曾是我年輕時常遊之地,卻默默地離我遠去,變得陌生起來,思之黯然若失,但卻沒有後悔。

十六年未踏足中國

我是一個熱愛旅遊的人,十六年來自由地走遍世界,但卻不能踏足中國。每一回,我到書店買旅遊書,中國的書架與我無緣,總是有意無意快步走過。朋友說,紙上中國也聊勝於無,但我卻不作此想。我等待這樣的一天,實實在在地走在中國的土地上,走遍中國的萬水千山。
我也是一個愛書的人,每到一個地方就往書店裏去。文字從來不是障礙,因為我總能越過文字,看到異國文化的熱烈和趣味。這些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也帶動了文化的活躍。朋友說,書店已變為書城,書本的種類也走向世界了。我想到書城去,我從來相信書本是國家的靈魂,一個活躍的書籍、電影和文化市場,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不能忘記六四英魂

我還有更遙遠的夢,有一天能到天安門去,向廣場的英雄紀念碑鞠躬,悼念六四死難者的英魂,然後走到長安街和木樨地,那是青年犧牲得最多的地方。十六年已經過去,但我沒有忘記那些高潔的青年,他們已成為歷史的光輝和驕傲。總有一天,他們的名字,他們的靈魂,被後來者高高舉起,在他們曾經犧牲的土地上。
還有幾天,我將回國,那是一個未必苦盡,也不一定甘來的滋味。「未必苦盡」,是因為我對國家仍有盼望,仍被視為政治的異議者,苦痛是難免的,豈會「甘來」?但我仍以異議者為職志,最近重讀哈維爾,他說:「知識分子應該因獨立而引起異議,應該是體制和權力的主要懷疑者,應該是謊言的見證人。」當前的中國,需要的是異議者,一個讓異議者合法存在的制度。

異議推動國家進步

異議固然讓政府不安,但卻推動國家的進步。曾慶紅來港,多次強調包容。包容相對壓制,自然是一種進步,但包容不是和稀泥。包容是一種制度,體現不同的政見,讓異議者成為制度的常態,成為習以為常的聲音,才是真正的包容,才是現代的民主政治。
曾蔭權說得對,民主派回國是一小步,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希望國家能夠在民主和包容的路上,走向千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