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贏錢經驗為輸錢埋伏線

財來自有方:贏錢經驗為輸錢埋伏線

當你問1個病態賭徒,為何會傾盡身家於賭桌上時,他的答案往往是:「我曾經在賭桌上贏過數十萬元,我相信可以藉此賺取巨額金錢。」但他的結果卻是一輸再輸,最後不但把贏回來的通通輸掉,甚至要賣樓賣車去還賭債,應了俗語所說的「輸錢皆因贏錢起」。

最近看到1則談及本港衍生工具市場發展的新聞。報道指出,從2004年起,按照成交金額計算,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窩輪」市場,總成交金額達674億美元。今年首5個月的總成交金額便高達339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一」,遠超第二位意大利市場的199億美元。除了成交金額上升外,香港「窩輪」所佔整體大市成交金額的比例,更飆升至8月份的26%,對大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雖說投資「窩輪」風險高,但仍吸引到眾多投資者參與,主要在於其「以小博大」的特點。倘若真的買中了,短期回報確實可觀。筆者有朋友曾經在數月內把6萬元的本金變成16萬元,真的好像是變魔術般。不過,他最後的結果都是「倒蝕」。結論仍是那一句──「輸錢皆因贏錢起」。

鴻鵠將至 毫無根據
為甚麼會這樣?原因是人類大多有「過度樂觀」的心態。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於1999年底所作的研究,受訪者大多會相信自己未來會變得富有,而其他人就會患有癌症;自己未來會變得出名,而其他人就會成為「酒鬼」。研究結果很有趣嗎?
事實上,很多人會沒有根據地以為好運總會臨到他們身上,而厄運則會降臨到其他人身上。在金融市場上也是如此。有不少投資者都不愛做功課,眼看某股票近期升勢凌厲,再聽聽專家的看法,便投入金錢,深信自己不會是接下最後「火棒」的人。
一個相關的傾向是「過份自信」(Overconfident)──人們往往會不合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及智慧。人是應該要有自信的,但「過份自信」卻是相當危險的,因為自信會掩蓋眼睛,令你易於作出錯誤的決定。

過份自信 投資死穴

事實上,在金融市場裏,不論是散戶投資者或是專業投資者,往往都會跌入這個陷阱。試想想,當投資賺錢時,你會有何感受?感覺必然是高興的,因為除了金錢上的回報外,你亦會為自己作對了投資決定而產生滿足感及自豪感。很多時投資者成功了一兩次,便會以為自己是「股神」了。
有「過份自信」傾向的投資者,一般會有數個行為模式:
第一、他們傾向會「過度交易」(Overtrading)。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知得比其他人多,結果令他們的交易成本大幅上升;
第二、他們會傾向於「不止蝕」。他們深信自己分析獨到,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時甚至會繼續「溝貨」,令自己的損失更加慘重;
第三、他們會把資金過於集中投資於單一項目上,認為尋得1塊尚未被發現的「和氏璧」,這無疑提升了投資的風險。
筆者認識1位擁有多年投資經驗的朋友,一向都看好金蝶國際(268)的前景。他於2003年初以大約1.3元左右的低位入貨,該股股價於2004年4月曾升至接近3.7元,回報相當不俗,而他亦不時會建議身邊的朋友入貨。不過,該股股價其後便一直插水,如今已回落至1.6元的水平。近日跟這位友人吃飯,雖然他至今仍然看好金蝶,但亦坦言當時實在過於自信,忘記了畢菲特的其中一個選股原則──股票價值要吸引。金蝶升至高位時,市盈率高達20多倍。

失敗教訓 易於忘記
有趣的是,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看來不會隨着投資經驗的累積而有所遞減。部份原因是投資者很容易便把過去的失敗例子忘記得一乾二淨。即使沒有忘記,他們也傾向把注意力集中於未來而非過去。但最大的原因仍在於人們一般記憶失敗經驗的方法與記憶成功經驗有別──成功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及才智,而失敗就是因為外在的因素。所以,人們往往相信,只要今次好運一點,或略為調校一下投資策略,便會成功。至於有何方法克服「過度自信」的傾向?請容許筆者先賣個關子,留待下周分解。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