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自由黨和田北俊的命運,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曾蔭權田北俊在一次慈善首映匆匆一晤後,似乎沉寂下來。自倒田的消息傳出後,田北俊一直迴避公開解釋,自由黨高層也諱莫如深,記者迫得緊了,只能虛應幾句。但自由黨的危機顯然仍未過去,外弛內張,無奈地等待暴風雨的來臨。
政府決心倒田,據聞有商界大老積極附和。商界是自由黨錢櫃,田少身家豐厚,撐起整個自由黨綽綽有餘,但若自稱代表商界的自由黨得不到商界支持,田少是難以硬撐下去的。
兩近因令政府倒田
據悉,政府倒田,有兩個近因,一是要官,二是不聽話。曾蔭權改組行政會議,田北俊要求重回權力核心,惹起高官們的舊恨新仇。當年二十三條立法,田少陣前倒戈,辭任行會成員。二十三條難產,田少贏得人民英雄的美譽,繼而順勢取得直選議席。現在又要重回行會。行會是無掩雞籠,可以自出自入的嗎?
在曾蔭權未做特首之時,田少曾公開批評曾在西九問題上「隻手遮天」,兩人結下的梁子始終未解。立法會新增功能組別,自由黨也有所堅持,不同意全數撥歸區議會的政府方案。自由黨在不少政策上與政府公開抬槓,高官們早已不滿。
自由黨在立法會有十席,政府要得到自由黨在立法會的支持,提出分權是理所當然的。田北俊要求在行會增加自由黨的影響力,又有何大逆不道?
在曾蔭權的強政勵治之下,不少重要決策都繞過行會,自由黨作為執政聯盟,也可能是看報紙才知道有關決定。內部無法表達不同意見,難道只能忍氣吞聲嗎?
被中央視為反骨仔
我認為,以上都只是倒田的表面原因。二十三條一役,田少已被中央視為「反骨仔」。我聽過一資深左派人士咬牙切齒批判田北俊,說他這樣做不外乎被威迫和利誘,言下之意,是為外力效勞。定性為外力,視為背叛,已不是人民內部矛盾那麼簡單了,田少所做的一切都會用有色眼鏡視之,上綱上線,無限解讀。
中國有八大民主黨派,據聞,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但實際上,每個黨派都有中共黨員擔任要職作實質領導,保證各黨派都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自由黨自以為真的可以與特區政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嗎?這只是田少一廂情願毫不美麗的誤會。按照中國的優良傳統邏輯,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自由黨這種非我族類的建制黨,除了做一個像八大民主黨派一樣聽聽話話、受執政黨領導的尾巴黨外,別再癡心妄想,可以有其他選擇了。
曾特首可作主嗎?
田北俊希望「政府給予友好政黨少許空間,即使不接納異議,也不應視他們為反對黨」,這是田少最後的哀鳴。曾蔭權說「我和田先生有二十一年的交情。」那又如何?在現實的政治利益面前,交情算老幾?何況,倒不倒田,曾先生可以全權作得了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