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組四議員與行政長官會面,梁家傑提出「官商勾結」的問題,他指出無論「官商勾結」是否實有其事,是否用詞不當,但大財團大商家經常可以向外界透露不為公眾所知,來自政府的內部消息,自然會令人有官商勾結的觀感,不利社會的和諧穩定。
這是家傑的一貫君子作風,說得客氣。「官商勾結」確是詞語粗疏,但是問題的存在是毋容置疑的。恰巧晚上看書,就看到了內地經濟學家所憂慮的「尋租」、「設租」活動。其根源在於一方面政府有很大的行政審批、官員「拍板」的權力,另方面缺乏完善的公平競爭制度、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制度的制衡,就容易出現政府官員藉着審批權謀取私利,而商人、財團就藉取得官員的合作而享受到對其他人不公平的好處了。這些「尋租」現象,在大陸經濟開放之下,早已成為令人擔心的一個大問題,香港人擔心的「官商勾結」所顯示的是香港的大陸化。
大家只須想一想,就知道政府手頭把握了多大可以化成財富的「好處」:批地、補地價、改變批地條款是其中最顯著的,經過紅灣半島、數碼港、鴨脷洲氣油庫等事件的討論,公眾已開始了解和注意,但這絕非唯一的類別:發牌是一個大項目,而讓甚麼人有權認可、撤消某人的專業資格,例如早前引起爭論的中醫師、中醫藥資格等,更是可以影響財富分配的權力。如果這些行政權力的運用沒有適當的透明度和制衡,腐敗的情況就會蔓延,廉政公署也未必能應付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