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過,晨早散步,遇上學兒童。十個有九個戴着眼鏡,我對迎面而來的那一群數一數。男的揹的書包都比女的重,這也是我觀察後的結論。為甚麼?是否女的較聰明,不必帶那麼多書本?
男的女的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大家都不笑。說的也是,一大早睡眼矇矓起身,怎麼笑得出來?
另一邊,上國際學校的就活潑得多,他們都好像不必揹書包上學似的。
兩者比較,是不是教育制度出了問題?
英文的重要,已不容置疑,為甚麼要堅持母語教育?母語的認識,由母親那裏學好了。同學之間,說的也是粵語,就是不識漢字,非常吃虧。
要那麼多校外課程幹甚麼?又鋼琴又芭蕾,大了之後一定忘記。不如在學校學英文,回來之後找個內地來的老師教國語和漢字。
慶幸自己沒有兒女,不必去找那麼多煩惱,要是生了一個,一定自己教,信不過學校的制度和老師的水準。
為甚麼要把上學當成苦差事呢?校園只是一個訓練團體生活的地方罷了,就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去學習好了,喜歡數學的學數學,愛讀歷史的研究歷史。不然,幾何代數一下子忘了,就算記得,也沒用呀,當今一用電腦算出,還不簡單?為甚麼要浪費那麼多嬉戲的時間?
老師不是用來教書的,他們應該夠資格去發掘學生的才能,引導他們往專長的方向去走。不肯唸書的,學體育,學烹調呀!
自己上學的時候,深受其苦,學校那段日子,簡直是噩夢。喜歡的學科都得滿分,不愛的吃零蛋,偏激的兒童,是不適合上學的。
鼓勵自發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當今,只有歐美有那個自由度。在東方的,看到父母煉獄式地迫兒女讀書,簡直像生活在野蠻社會,太可憐了。恨不得把幾間所謂的名校,一把火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