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的香江 - 鄧達智

尋回的香江 - 鄧達智

這上下離閉幕還有十多天左右,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的《逝影留蹤:HeddaMorrison的香港早期照片》攝影展是一個不容錯過回望香港的機會。一九四六至四七不過一年,卻為香港留下中國大陸解放前她的最南方、割去一角的民生及地理風貌。
希達.馬禮遜一九○八年出生德國。曾到慕尼黑最古老的攝影學校修讀攝影,二十五歲抱着小兒麻痹症留下的瘸腿,帶着心愛的Rollei相機與寫實攝影風格遠赴北京工作。
一九四六年九月隨北京出生的丈夫AlastairMorrison調任香港陸軍義勇軍副官南下。旅居香江短短半年,但卻走入街頭巷尾當時相當貧苦的戰後香港民生,亦不畏自身殘缺走遍香港當年交通十分不便的鄉郊及崎嶇山嶺,為香港留下一名攝影師客觀及寫實的影像記錄。當時香港的記錄照片大多以官員及名人活動,至五十年代才開始出現自由攝影師。馬禮遜記下不單四六至四七年,那個適逢仍未發展的歲月基本上與之前數十年的生活面貌改變不大,可說是一段香港歲月實照。

這些失而復得的照片有賴九三年移居香港的澳洲攝影師艾思滔九五年初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翻閱四六年政府年報,發現一幀惆悵少婦在市場買菜照片;那是白米、蔬菜和魚價都暴漲的一年。這名少婦的自然表情激發起艾思滔花了十年奔波美國、澳洲及香港尋找馬禮遜及其作品下落。馬禮遜隨夫移居澳洲於九一年去世。九六年艾思滔尋得九十歲的馬禮遜先生,亦找到照片底片原來交託哈佛燕京圖書館保存。
這批照片以率直的感情顯示我們城市戰後貧困的民生及未變城市前的市區與鄉郊自然美態。當市區幾乎所有街道已改變萬千,石板街依然故我。馬鞍山下白幼長沙灘為高樓大廈取替,其實七十年代中期初中生的我也走過這片仍未大變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