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爆記者收掩口費 《河南商報》罰停刊

踢爆記者收掩口費 《河南商報》罰停刊

官方新華社屬下的《河南商報》,早前踢爆四百八十多名記者到河南省汝州市排隊領取礦難「掩口費」,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但有關報道被指為「不實新聞」,《河南商報》罕有地被勒令自上周六開始停刊一個月,令內地壓制敢言傳媒事件又添一宗。

《河南商報》由新華社河南分社主辦,被譽為「中原最敢言的報紙」。該報上月十九日報道,河南汝州市一家煤礦發生礦難後,許多記者在八月十五日聞訊按慣例前往領取「封口(掩口)費」,領取「封口費」的簽名紙就寫滿了二十張。當地官員聲稱:「在此次的發放(封口費)中,總共有一百多家媒體、四百八十人領走了二十萬元。」

480記者發礦難財

至八月十八日,大批真假記者再度湧往汝州天鵝賓館,領取另一宗礦難的「封口費」。《河南商報》偷拍了記者們領錢的現場,並引述汝州市委一名官員表示,共有三百多人領走了近十萬元。
由於當時各界正關注逾一百二十名礦工喪生的廣東梅州礦難,《河南商報》的報道一出,輿論嘩然,國內外媒體爭相轉載,也引起國家新聞總署和中宣部的重視,河南有關部門當即成立調查組開赴汝州,但結果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被定性為不實報道

知情者說,「記者」發礦難財的事不會有假,但由於《商報》記者採訪時收集的證據不紮實,沒有當時領取「掩口費」的名單原件,沒有錄音、錄影資料,被調查的煤礦矢口否認後,記者的報道變成沒證據可言。據透露,採訪記者、值班總編已被停職,相關人員也被迫作檢查。
《河南商報》的職員披露,記者領取掩口費的新聞最後被定性為「不實報道」,即數據上有出入,並非假新聞,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宣部於本月十四日作出處罰決定:自九月十七日至十月十六日,《商報》停刊整頓一個月。河南民眾對《河南商報》被停刊深感悲哀,也擔心自此河南媒體不敢說真話。
本報記者/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