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許政改新設計,三年後立法會選舉,新增五個功能議席,按地區分為三到六個選舉圈,各自選出一到兩名立法會議員。中方對此一主意,表示滿意,傳已「收貨」。
另加上新增的五個直選議席,二○○八年立法會的「民主」沒有原地踏步,此一方案,香港人最終會無奈接受。
用區議會互選立法會功能議席,親中派不滿,認為是區議會的「政治化」,不錯,所謂區議會,教育水準與地位都較低,管的是公廁淤塞、痰涎垃圾等雞毛蒜皮的小事,有如小學生,但當初英方殖民地政府設計:區議會管街喉;市政局管泳池和文娛康體,立法局管政經大略。小學、中學、大學,英國人早已為香港設計了一套民主議政的三級跳板。
董特區成立,拆毀兩個市政局,因為董特府認定,市政局是培育民主派生力軍的溫床。
本來泳池捉紅蟲、除糞溺、文康羽毛球場擴建翻新之類,是市政局職責。市政局議員民選,這些棘手的泳池體育館市政,就由民選的議員來負責。
英方早已為香港人安排,但智商過人的董特府,釜底抽薪阻撓民主發展,來一招「殺局」,結果如何?結果是市政局本來要處理的一堆黑鍋,全部轉移給文康署和食物衞生福利局。
特區政府殺了市政局,自己揹上包袱,廣東人說,這叫做「拿屎上身」。今天「周一鑊」和康文署人員天天被罵,冤頭債主,是董建華所害。
當日董某殺局,卻又答應會加強區議會的權力,後來當然成泡影。現在許仕仁撿起區議會這件破玩具打磨兩下,塞進立法會,不正是為董建華揩抹屁股、加強區議會權力嗎?
如果親中派不喜區議會「政治化」,那麼當初又是誰支持董建華「殺局」之舉?「肥龍」的政改方案,如須向中方「解畫」,把這段恩怨的來龍去脈細說從頭,共產黨沒有失憶,自然會明白。
親中老左不滿,民主派又怕這樣會輸,天下沒有白撿的便宜,那麼就從頭再鬥好了。
兩派都沒有把握,反顯示此一方案相對較公平。方案一定會通過,因為小報告無效,中方會號令土左乖乖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