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迪士尼效應有待觀察

談錢論股:迪士尼效應有待觀察

萬眾期待的香港迪士尼樂園終於在9月12日正式開幕,並由國家領導人曾慶紅親臨剪綵,中港政府出錢又出力,可謂給足了米奇老鼠天大的面子,正因為港府對這個由落實計劃到落成相距6年的主題公園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幫手振興香港的經濟。
不過,迪士尼公司倒是不太「畀面」,除了面積超級「迷你」,開張前後負面新聞多多之外,更不諱言會一腳踏兩船,仍然繼續尋求在上海興建另一個樂園。
對投資者來說,迪士尼的遊戲好不好玩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迪士尼概念」還有沒有炒作的空間。這個問題在樂園開幕當日似乎已有答案:在大市牛皮之餘,熱門的零售消費股竟不升反跌,部份股份的跌幅更達到8%至9%之多,正如迪士尼的煙花一樣,在短暫的燦爛過後更會歸於平靜。
事實上,自從在99年底落實興建主題公園以來,炒家幾年來已多次炒賣迪士尼概念股,因此到現在樂園落成及正式開放,同樣的藉口已再難提得起投資者的興趣。這其實就同很多大公司公布超出預期的良好業績時,其股價反而「見光死」、不升而倒跌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基金大戶也很懂得嚴守當好消息終於落實時,就應該出貨的原則。

刺激經濟作用不大

港府當年一度視迪士尼樂園為打救香港經濟的救命稻草,並推算在樂園開張的頭20年內,可帶來880億港元的經濟效益,而香港的納稅人已為此投資了200多億元。
如果以一年帶來44億元額外效益計算,則僅能令本港GDP增長多0.3%,是否很有作用,實屬見仁見智;如港府希望靠門票及酒店的收入來「回本」,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有論者認為,政府出了9成資金僅入股5成,換回來一個超細的樂園,是做了「冤大頭」。在「交學費」之餘,我們也應該佩服迪士尼作為一家商業機構,在爭取股東利益方面的本事。
當年港府就是在要與上海爭奪迪士尼「落地權」的幻象之下,簽下了「不平等條約」,為香港迪士尼提供各種極為優惠的條件,並作出龐大的投資。商界的配合方面,除地鐵的專線外,酒店業也增建了數以千計的房間,但近期內地旅行團來港的數目並沒有增加,以至本港三星級酒店的訂房率僅得5到6成,遠遠未有爆滿,由此看來,迪士尼效應仍有待觀察。只希望崇美的上海人有機會同迪士尼談判時,不會又重蹈香港的覆轍。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