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元貴報道】愛遠足的市民注意,行山時,請勿亂敲竹槓,閣下隨時驚擾了蝙蝠的好夢。漁農自然護理署最近發現了兩種從未在香港有紀錄的蝙蝠,一種叫褐扁顱蝠,以竹樹為居所;另一種是鼠耳蝠屬,但真正身份尚待鑑別。
生性獨特難碰見
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漁護署哺乳類專家小組在新界東北的鎖羅盆有意外斬獲,他們發現了一種本港全新的蝙蝠,經鑑定後確認為褐扁顱蝠。這種蝙蝠在亞洲並不罕見,但由於牠們生性獨特,並不容易碰見。褐扁顱蝠晝伏夜行,覓食能力低,需要的生活條件比較挑剔,是一種生命力脆弱的蝙蝠。
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石仲堂表示,今次發現的褐扁顱蝠與香港已有的扁顱蝠是同屬,牠們均以車筒竹為居所,當竹樹被甲蟲或竹蜂咬破,又或者冷縮熱脹爆裂之後,蝙蝠就會乘虛而入,佔據竹筒,作為日間棲居憩息的安樂窩。
因此,兩種扁顱蝠的英文名稱分別為GreaterBambooBat(褐扁顱蝠)和LesserBambooBat(扁顱蝠),意思就是竹蝠,饒有意頭。
憑霧網覓得蹤迹
隨着全球竹林的人為破壞,褐扁顱蝠的生存環境一直在惡化。石仲堂說,褐扁顱蝠本身的覓食能力較低,原因是牠們發出的超聲波頻率較一般蝙蝠低,不利於探測四周環境,因此捕捉昆蟲特別困難。
全港有紀錄的車筒竹樹林約有二十多片,漁護署今次能覓得褐扁顱蝠的蹤迹,全憑霧網的協助。霧網類似魚網,由日本人發明,專門用作捕捉蝙蝠,網線極幼,連蝙蝠也探測不到。
南涌發現鼠耳蝠
今年是蝙蝠研究的豐收年,漁護署在五月又發現了另一種從未在香港有紀錄的鼠耳蝠,發現地點是南涌和河背水塘。鼠耳蝠有很多種,漁護署把其中一隻鼠耳蝠製成標本,並抽取了DNA化驗,讓外國權威蝙蝠專家鑑定香港發現的屬於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