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導演李安憑新作《斷背山》,在威尼斯影展奪獎。
李安是台灣人,在美國讀電影,赤手空拳由美國闖進荷里活。
荷里活對待外國導演,雖有海納百川之量,仍然有偏見。譬如香港導演,精長功夫武打,到了荷里活,投資者只讓他繼續拍動作,很難轉型。因為電影是很昂貴的金錢遊戲,一切求穩,荷里活看中你的功夫,就叫你永遠打功夫。你說你也有情感,想轉點口味拍文藝戲,或者也像雷里史葛,拍一部羅馬宮廷戲,荷里活不會批准,他認定你只懂得功夫。
不止對香港導演,對別人也一樣。印度裔青年導演施亞馬蘭(M.NightShyamalan),在荷里活憑一部《鬼眼》賺了大錢,以後開拍的部部都是恐怖片,結果一部比一部不太成功。他自己也一定想轉型吧?但至少到目前,還沒有機會,或許他的名字有一個「黑夜」,就此被荷里活定了型。
但是李安不同。他可以拍西方的情感故事。以前的《理性與感性》,李安拍出了英國人冷暖繁複的心理層次,但歐美影評人還不承認他的成就,認為不過是女主角愛瑪湯遜演得好。換了別人,一早就長嗟短嘆,借酒消愁了,然而李安沒有。一切的不公平,他默默忍下了,大不了重回唐人街——反正李安早期的電影像《推手》和《喜宴》,就是唐人街的故事——李安去中國,拍了《卧虎藏龍》,反而驚豔歐美。李安又拿到一張入場券,再闖一次荷里活。
後來的《變形俠醫》也不太成功。為甚麼?因為這是一部美國的兒童流行漫畫。漫畫書如《蝙蝠俠》和《蜘蛛俠》,只要拍得精采紛陳、娛樂性豐富,加上一個老土的邪不能勝正的主題就夠了,但李安卻來了點中國書生的頭巾氣,藉片言志,或許受朱自清的《背影》影響,着墨在兒子對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結果戲院票房失利,靠DVD回籠,險賺了一點點。
荷里活是最現實的,也很合理,有了票房,他才讓你越玩越大,票房失利,他馬上只准你玩低成本。李安的特長,他最好的電影,其實是低成本的動人作品,因此《卧虎藏龍》和《變形俠醫》一樣,其實都不怎麼樣,不要當億萬金元的所謂大師,這次回歸合理成本,這條路走對了。
六十年代一對美國牛仔同性戀,這種題材,本來只會讓同志把手伸進褲襠,很難叫觀眾把手掏進腰包,兵行險着,而且還有獎。有才華的人,像李安,永遠叫人期待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