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內地電訊價格鬆綁抗衡外資

傳訊四圍炳:內地電訊價格鬆綁抗衡外資

周前,中國信息產業部公布了一項名為《關於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的新規定,內容針對中國對內和對外多項電訊服務的收費方式,由10月1日起電訊收費將採用「資費上限管理」,顧名思義,價格將有上限冇下限,等於直接鼓勵眾商打減價戰。不過,中電信、聯通和網通等皆稱現階段無意減價。

內地傳媒關注消費權益

對此,筆者有一個有趣的觀察。綜觀本港報章就事件的報道,大多數是引述財經分析員的觀點,傾向認為新規定對市場影響不大;但反觀內地的報章,標題多是:「價格大戰山雨欲來」或「資費大戰一觸即發」等,傾向指市場價格戰將會出現新的局面。這種報道取向的分野,可能反映了兩地傳媒立論對象有別,來自本港的報道多以投資角度分析,着重眾電訊企業的投資價值;內地傳媒則會以消費者或市場導向的角度來評論事件。
無論如何,大部份的評論都會認為新措施是中國電訊業入世後改革的重要一環,乃邁向市場化的重要一步。話雖如此,若要將問題看得透一點,就應該回顧中國電訊業開放和引入競爭的背景。
中國電訊業過往引入外資,目的是覬覦對方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雖然成功掌握了對方的技術,但卻被外資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搶去不少市場。中國電訊服務業現時出現的競爭情況,並非單純由市場力量推動,而是由上而下的,由政府當局策動,好像南北分拆、類近業務歸隊、頻譜統一管理等,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聯通和網通四大電訊公司,創造了互相「競爭」的局面。美其名是市場開放的結果,實質是創造了一個「開放」的市場環境,人為的製造了激烈「競爭」,令外資入場困難甚至卻步。

可能出現戶競爭行為

事實上,外資進入中國電訊市場向來絕非易事,幅員遼闊加上文化差異已叫老外頭痛。結果,外資只能作策略性投資的小股東,話不了事,也不能完全掌握公司營運和資金使用細節。
因此,大家除了要注意電訊價格的變動外,眾商會否出現反競爭行為,例如傾銷或聯手控制價格,以及政府監管當局對市場變化的反應等,更值得大家注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