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字彙結構靈活,隨時可以變身。Beauty是名詞,由此衍生出來的beautiful,beautify和beautification的「神同形異」字,說來說去都是美。你要寫詩歌頌香草美人?切忌通俗,應棄beautiful而用beauteous。
Cathay也好,China也好,MiddleKingdom也好,可能形象古板,封建味濃,不肯以另類色相示人,因為沒有甚麼變身餘地。但別忙,說「中國的」還有Sino-這個「構詞成份」,因此我們說中日關係不必說ChineseandJapaneserelations這麼囉嗦,中日就是Sino-Japanese。
此外我們還有一系列大概只有「蛋頭」學者才會見愛的「神同形異」詞彙:sinic,sinicus,sinicism,sinicize,sinify和sinification。寫academicpaper談到中國文化,偶然捨Chineseculture不用而說sinicculture,馬上會看到三皇五帝飄然下凡。
Sinic搖身一變就產下雙胞胎,sinify和sinicize。幸得英國人當年創出這個讀來「耳順」的冷門字來,不然任我們怎樣扭之、揑之、逗之,也無法把China裝扮成「漢化」模樣。Chinanize?不載於字典的字,不好分音節。Chi-na-ni-ze,還是Chi-nan-ize?看來都不像漢化,倒有幾分像「濟南化」。
所謂「漢化」,就是使化外之民得聞忠孝節義之道。使「蠻女」懂得畫眉,抹脂粉。但看來漢化並不是甚麼皇恩浩蕩。怎見得呢?因為近年常有「去中國化」之說,起初覺得怪怪的,後來想通了,一定是英文作的怪。只消在sinification前面加個de-,唐宗宋祖也好、超鉛皮蛋也好、孔雀石綠淡水魚也好,都會馬上消解於無形,變成白茫茫一片真乾淨,吃甚麼也放心,對不對?
化外之民過往即使有「脫漢」的傾向,也苦無理論根據,後來在英文書寫中找到了de-sinification,才學會了「去中國」。翻閱字典,發覺以de開頭的英文單字,沒有幾個是吉利的。坐火車,怕derail。存款生息,怕血本devalue。朝九晚五上班族,怕demote。如無sinic,就去不了中國,因China是de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