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月 - 鍾偉民

玩月 - 鍾偉民

八月十五,宜玩月,吃餅。
月餅,本來該買來送人,我不知禮,只是坐着等,等好朋友賞賜,好在六記明和荷里益都是傳統好男人,知道該到甚麼地方去買香軟的雙黃蓮蓉月。中山三鄉「水鄉居」酒家的劉兆忠師傅送來自家生產的「四喜臨門月餅」,紅、白蓮蓉、椰皇、金腿五仁,一盒四種風味,好精彩,忠師傅還跟蔡瀾合作炮製了一款「蔡瀾月餅」,木盒包裝,精緻得不捨得吃。
《紅樓夢》寫賈府人中秋節吃家廚自製的月餅,但賈母吃的,是皇宮賜出來的「內造瓜仁油松穰月餅」。明、清兩代,皇帝愛向幸臣分賜月餅,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奶媽,他祖輩擔任的職務,跟管御膳房的內務府有聯繫,曹家肯定了解分月餅的情況,說不定,也分到幾個飽含龍恩的宮廷月餅。這種「內造月餅」,屬於「秘製」,耐人尋味,希望史學家和整餅師傅合力還原。

蘇東坡是大饞人,八百年前,他讚美吃過的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是酥皮甜餡的棋子餅;月餅,小如棋子,總覺得太尋常,平日多見面,見面總覺沒氣氛,欠了「應節」這一項功能。
月餅太大,也不好。據說《食品科技》一九八一年第十期,刊過一幀清朝皇帝賜給大臣的月餅照片,這個「月餅」直徑兩尺多,重約十公斤,只能用「壯觀」來形容。如果皇帝賞你這麼一個大餅,要你即場吃掉,那是逼迫你造反了。
古人愛八月十五,像賈母這個八十高齡的老太太,玩月,還是要玩到四更天方才罷休;不過,除了月餅,隋朝有「月華飯」,唐朝有「玩月飯」,似乎沒有我們過中秋那麼單調。
《東京夢華錄》載北宋京城開封府:「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這「爭佔酒樓玩月」,最像今天國人嘴臉,直把好端端一團白月,玩得凋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