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標籤的危機

客座隨筆:標籤的危機

古埃及人用的是圖騰文字,即是一個符號或圖案代表一個完整意思。最初人們以為,這種相對於古希臘拼音法的造字原理十分落後,亦是古埃及文化沒有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日轉星移,今天的文化又回到軌道的起點。環顧四周,圖案符號數之不盡,路標、交通符號不消說,某些商標如一個大M,或一個被啃一口的蘋果,更是令人一望即知;亦有以實物的輪廓作圖象的指示標記,如男女廁所的人形公仔。
標籤令現代人的生活便利許多,但同時亦在削弱我們的思考能力,原因很簡單,如果標籤所指的與事實不符,我們就不知所措了。男生看見男廁的圖象,便直衝進去,誰知原來是女廁,這不一定是電影橋段,在現實中也有機會發生的。

同樣地,公眾人物被標籤化後亦很難更改。曹操在《三國演義》被冠以奸雄的標籤,經過差不多四百年才得以平反。今天,時事評論員被冠以民意名嘴,電台不起用他,便是不再支持民主;諷刺時弊的節目一旦停播,更被批評為政府打壓言論自由。
曹操的「奸」沒可能是作者為了凸顯劉備的「忠」而成的嗎?不起用名嘴,不會是薪酬索價太高,有損營商原則?節目停播,沒丁點可能是由於製作質素降低了嗎?
如果將事物過份簡單化、標籤化,恐怕我們只會離真相越來越遠。

李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