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穩企於60美元以上水平居高不下,繼航空公司徵收燃油附加費後,最近有51條專線小巴亦齊齊向運輸署申請加價。除了交通費趨升,放眼日常生活,其實不難察覺通脹已重臨,整體物價已比去年上升了不少,其中以食品及衣履的價格升幅最大,分別上升了3.8%及3.3%。
據中原地產的調查顯示,商舖租金由年初至今已累積兩成升幅;租金上升,自然百物騰貴。兩個月前,本港的通脹率才1.3%,但有學者估計,明年整體通脹率會增長至5%。
香港自98年金融風暴以後,歷盡6年通縮,市民面對久違了的通脹,很易忘記其蠶食財富的威力。舉個簡單例子,今日手持100萬元存款.以銀行儲蓄利率1.5釐計算,10年後的本利和為116萬元;不過,假若通脹真的每年升至5%,10年後116萬元的購買力,只相等於現時的71萬元左右。
持有實物勝現金
理論上,通脹會誘發加息。可惜香港受制於聯繫滙率,根本沒有決定息口的自主權,而美國利息走勢於下季見頂,亦幾乎已成市場共識。本港利率極可能跑輸給通脹率,即產生所謂「負利率」的情況,銀行存款亦可能會愈放愈不值錢。
要戰勝通脹,防止身家縮水,傳統智慧教我們要買實物如房地產。因樓價會隨物價上漲,變相可保存財富購買力。只是買樓買舖,動輒花上數百萬元,甚至要借取按揭貨款,風險高而套現能力低,未必所有投資者都願意冒險。
其實市場上與樓價息息相關的投資工具很多,入場費更可低至幾千元,而且萬一市場或本身財政有甚麼變化,要沽售離場也比賣樓容易得多。
就如地產或收租股,因為樓價向好、租金向上,地產商利潤增加,自然會反映於派息及股價上;又或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的表現亦與樓市掛鈎,年底再上市的領匯便是一例。
此外,持有股票亦是對抗通脹的好辦法。沒有揀股經驗的投資者,可考慮購入股票基金,讓具備專業知識的基金經理代籌謀,長線回報應比儲蓄利率更理想。
MLC萬誠